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措施
1 种植防治
在栽培过程中,为减少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应当充分利用农业各种栽培耕作技术及田间管理方式,创造不利于黄萎病的生态环境。
1.1 选择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 我国近几年来,研究人员以生物技术角度大量研究棉花黄萎病对抗基因,获得良好进展。如中棉10、12、16、19及豫棉8、14、16等,均有良好抗病效果。
1.2 轮作倒茬
植物病虫害主要由于常年连作造成,不仅消耗地力,对作物健康与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在土壤中积累病原生物休眠孢子,逐渐增加的病株残体,土壤中大量繁殖的病原生物,导致棉花生长易发生黄萎病。因此,棉花种植时应保证同非寄主禾本科植物倒茬轮作,不能与黄萎病病株寄主轮作。研究表明,高粱、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不会感染黄萎病菌,与此种农作物倒茬种植,可较好预防黄萎病。依据实际情况,可选择“棉花-小麦-大豆”或“棉花-小麦-玉米”的方式。另外,蒜棉套种也十分有效,黄萎病预防效果超过60%。水稻与棉花轮作也同样具有良好效果,棉田若是黄萎病较重,连续进行水稻种植3年,再种植棉花,发病率将降低99%。
1.3 耕作土壤
棉花病原生物主要存在于棉田0~30cm的耕作层中,而棉花有约80%侧根与根毛处于10~30cm耕层,增加了棉株侵染病菌概率。通过深翻棉田,可加速消解承重病原菌与病残体。而在苗期与蕾期,进行中耕,破除板结,也可提高地温,提升土壤通透性,达到控制病菌侵染的目的。
2 物理防治
棉株若是已经患有黄萎病,则可用重打顶方式,在植株根部利用刀子花开5cm左右口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黄萎病害。
3 生物防治
可利用生防菌防治棉花黄萎病。生防菌在诱导系统抗性、拮抗作用下发挥出生物防治效果。
3.1 拮抗细菌
细菌抗逆性强、生长快,棉花黄萎病防治康洁细菌种类较多,如厚壁菌、变形菌、芽孢杆菌、欧文氏菌等,芽孢杆菌应用较多,不仅可拮抗植物病原菌,定殖率高,还存在促生作用。
3.2 拮抗真菌
棉花防治黄萎病拮抗真菌多,常用黄色蠕形霉与木霉,木霉可分泌几丁质酶等细胞壁降解酶与耐热抑菌物质,两者作用在大丽轮枝菌上,具有强烈拮抗效果。
3.3 拮抗放射菌
棉花黄萎病防治中链霉菌属于其中代表性菌种,放射菌可分泌抗菌素,对大丽轮枝菌生长有抑制作用。
4 化学防治
棉花化学防治以农药为主。研究表明,棉花生育期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效果良好。还有一种新棉田施药方式,即茎剖划伤注射法,主要是用9号针头医用注射器,吸入药液多菌灵40%,刺入植株子叶5cm左右部位,向上划出5cm伤口,注入500倍液0.05mL,让药液顺着伤口渗入即可。此种方法具有良好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成本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5 加强植物检疫
棉花黄萎病防治最重要的在于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完善植物检疫工作。通过细致广泛的调查,了解黄萎病发病情况,一经发现,实施封锁将其彻底消除。无病区病害主要是在调种过程中不慎或将自病区棉籽壳、棉籽饼等带入其中。所以,必须要加强控制,禁止上述物品带入到无病棉花区域之中,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不在病区中调用棉种,以保证无病。特殊情况下,需与植物检疫单位相配合,认真检查植物产地,无论种子数量多少,均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