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视线在图与底之间来回转换,使图与底的意义也随之转换,当原来的图退隐成为底时,原来的底则赫然成为图,这种图与底之间的反复转换,使画面中平面性空间的表现具有双重意义。当图与底面积相当时,立场的争夺非常激烈,由此带来图与底的不定性、波动性和它们之间的不断转换,无休无止。由图底转换带来的动感与意趣使单纯的平面性空间显现出变化莫测的空间效果,增强了画面的可读性,使作品增添趣味和神秘感,视觉传达更具冲击力。 二、幻觉性空间
幻觉性空间是指,形象在画面中不与画面平行,并具有高度、宽度和厚度的立体感,在平面设计中,表现出长、宽、高三度空间关系的即是幻觉性空间,也称三维立体空间。在幻觉性空间里,形象之间有远近、前后之分,画面中的空 间有纵深感。
1、利用形的大小差异表现空间感。
大小相同的形象,由于远近的不同而产生大小不同的感觉,大的形象感觉离我们近,小的形象感觉离我们远,形成了形与形之间的先后远近感,也就体现了画面中的纵深空间。
2、利用形的间隔疏密表现空间感。
细小的形状或线条之间排列的疏密变化可以产生空间感。排列的间距越大,感觉离我们越近,排列间距越小,感觉离我们越远。有一种起伏变化的空间距离感。 3、面的转折可表现空间感。
没有转折的面在平面构成中只是二维空间的表现,一旦有了面的转折关系,就使形象具有了高、宽、厚度的三维立体效果,画面中自然就形成了带有纵深感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还可利用曲线、折线多数量的重复秩序排列,形成半立体空间层次。 4、利用形的重叠表现空间关系。
在平面上,一个基本形覆叠在另一个基本形之上,会有上下、前后、远近的感觉,从而形成空间感。 5、透视表现空间感。
利用透视作为观察与表现手法,必须以熟悉物体在三度空间中的特征为基础。透视学的原理,将平行直线集中消失到灭点的方法,表现其空间感。 正因为如此,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形状随视角改变而发生变化时,我们知觉系统中的形状和大小才能保持不变。例如:我们能轻松地通过视觉,判断出位于二米和五米处的是同一个人。一个圆盘在空中转动,从某一固定视点观察,会看到由圆到椭圆的一系列变化,但我们的视知觉却始终感觉它是一个圆。
31
6、影子表现空间感。
物体接受了光源,会产生影子。影子可在形象的前面或后面,表现出形象的轮廓、体积。在前面时,影子看上去向外扩张,在后面时,影子看上去向后延伸。影子的存在使形象更富于真实感,它是空间感的反映。 影子的形态也可根据设计形式的需要进行透叠处理、正常投影光的投影效果和不同方向投射的多支光形成的多方位投影设置,都能更充分地发挥影子对形态立体感的衬托,表达空间。 7、摸棱两可的空间表现。
由于观看方向的改变,或是由于注目点的转移,形象在空间中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产生忽远忽近、忽前忽后,摸棱两可的变化,空间的前后位置也随之改变,形成视觉在空间上的错视,所以采用摸棱两可空间表现手法的构成作品,画面中能够体现出高度的趣味性,十分引人注目。 8、轴测
所谓“轴测”是建筑制图中的一种专业术语,它是一种制图方法。“轴测”意即沿轴测量的意思。此制图法不同于透视制图,它没有因透视造成的近大远小的变化。当确定了x轴、y轴和z轴三者之间的夹角后,即可沿轴按照实际尺寸绘制长、宽、高三个方向上的图形。因此,轴测图十分便于建筑、家具等的施工制作。轴测图能够反映出明确的三维空间感,但它不太符合人眼因透视形成的视觉习惯。 9、矛盾空间的表现。
在平面设计中,有时也会违背透视学的原理,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觉的错觉创造出在真实空间里不存在的,只有在假象空间中才存在的、具有不可思议性的视觉效果的矛盾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可以称之为矛盾空间。 10、视幻空间
视幻空间这种表现空间效果的艺术形式来自于欧普艺术(OP·ART),又称为视幻艺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早在抽象派的画家作品中就有所反映。但作为一种独立画种,被广泛接受是在1964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视觉的反应”美展以后。 欧普艺术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图形为纯粹的抽象形态,而且多采用硬边的几何形,对比强烈。
2、空间感很强,画面会产生一种光的颤动感。这种效果也称为“光效应空间”。 3、观者成为艺术品的参与者,会受到直接的感染(不会受到文化等因素的约束)。 作品以纯粹几何形态与色彩表现造型,发展具体艺术的数理构成,追求强烈的视觉刺激,追求动感和制造光的颤动空间及视觉幻觉,使观者视网膜经受某种刺激与体验,引
32
起视觉和心理方面的反映。 作品最大的特征是综合表现运动、时间、空间;突出形式表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几何形态与硬边技法构成作品;重视引发观众的参与以及引起观者心理反应。由于欧普艺术作品感染力强,信息量高,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各个设计行业。 作业:矛盾空间一张
1、画面尺寸30X30cm。 2、画面中有多个立体形态。 3、黑白灰表现。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