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古代汉语考研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2.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3.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4.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有哪些?

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5.古书标点中常见的错误有二:

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 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

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

2.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一)古代的文体

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2.前人对文体特点的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的;书信赠序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

3.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6.司马迁写的《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7.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8.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流传至今的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0.“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的文体类别。 下 册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掌握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等修辞格的含义,书中列出了定义或概念的,要掌握其定义或概念。

2.对文中所举的例子,尤其“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等辞格中的例子要看懂、理解、掌握。 3.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学会分析文句的辞格,所以必须掌握例子。 (二十五)古今语音语音的异同

1.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2.什么是音韵学上的“五音”?

答: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 3.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包括重唇音“帮、滂、并、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八个。 4. 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包括舌头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彻、澄、娘”八个。 4. 三十六字母中的齿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包括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和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十个。 6. 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 7. 三十六字母中的喉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喉音包括“影、喻、晓、匣”四个。 8. 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 9.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全浊声母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 10.三十六字母中的次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次浊声母有“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个。 11.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全清声母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个。 12. 三十六字母中的次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次清声母有“滂、敷、透、彻、清、穿、溪”七个。

13.声调方面,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古代的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1.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2.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3.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 4.《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字典,隋朝陆法言所编。

5.近古音指元明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音系的代表作。 6. 什么是“叶音说”,我们应该怎么认识?

答: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叶音说”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7.首先批评“叶音说”的是明代末年的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8.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有哪些?(答案从略,见课本1054页) 9.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的入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职、觉、药、屋、铎、锡、月、质、物、缉、叶”十一部。 10.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的阴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九部。 11.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的阳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蒸、冬、东、阳、耕、元、真、文、侵、谈”十部。

12.关于上古的声母研究,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轻唇”和“古无舌上”两条重要结论。

13.关于上古的声母研究,钱大昕之后,章炳麟又提出“娘日二纽归泥说”;曾运乾认为喻母也应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匣母,一部分归定母。 (二十七)古书的读音问题

1.名词解释:A.“同音通假”(P1067) B.“读破”或“破读”:(P1070) 2.谈谈“假借”和“通假”的区别与联系? 答:两者区别的要点是:

“假借”,也叫“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如“早晚”的“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通假”。 3.掌握1074页所列字的特殊读音。掌握本节所举例子的读音。

4.在阅读古代诗文时,我们不主张用所谓古音来读古书,尤其是对古代的韵文作品,应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即使不押韵了,也不要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

(二十八)诗 律

1.近体诗的特点是:(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 2.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3.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有两个:(1)一般只用平声韵。(2)近体诗不能“出韵”,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的字。 4.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供诗人写诗押韵的而编写的韵书,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193韵。宋代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

5.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6.关于律诗“平仄”的掌握方法:

首先,掌握平仄句式,五言四种、七言四种,共八种: (1)五言句式 (甲) 仄仄平平仄 (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丁) 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种句式,只要掌握了(甲)其他三中都可以推导出来,七言的四种句式也可以从五言的四种句式上推导出来,即在五言(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前加上与每个句式开头的平仄相反的平仄就行了。那么七言律诗的四种句式就是: (2)七言句式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次,掌握五言、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即:以上句式在一首律诗中的排列形式,根据我的总结,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不外四种: (1)、(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2)、(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3)、(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4)、(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注意:以上四种格式中,(1)、(2)两种的差别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3)、(4)两种的差别也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可以认为(2)是(1)的变体,(4)是(3)的变体。 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就基本掌握了律诗“平仄”的内容。

7.律诗的平仄并不是绝对严格,也允许有些变通,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变通的方法。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在判断一句诗的格式时,如果第二个音节是“仄”,哪怕第一个音节是“平”,也要认为该句诗开头的两个音节的格式是“仄仄”,反之亦然,总之,要以偶数字的音节定平仄,即依据一句诗中“二、四、六”字的平仄确定该句诗的平仄格式。其实,面对一首诗,只要能够把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判断准确,如果符合(甲)、(乙)、(丙)、(丁)四种句式任何一种,整个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明确了。 8.什么是“拗救”: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式就叫“拗”;在一句是出现了“拗”之后,改变相应的字的平仄格式,使诗句重新获得音律上的和谐,就叫“救”。

9.关于那个字可以“拗”,那个字“救”,我有一个便于掌握的办法,即: (1)甲六对五(意思是甲型句中,第六个字拗,对句即乙型句第五个字“救”) (2)乙三五(意思是乙型句中,第三个字“拗”,第五个字“救”) (3)丙五六(意思是丙型句中,第五个字“拗”,第六个字“救”)

(4)丁五没救(意思是丁型句中,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调”,不能救,其实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三平调”是近体试的大忌,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

10.什么是“三平调”?(答案:丁型句中,即“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调”,不能救,其实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三平调”是近体试的大忌,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

11.关于近体诗的“对仗”,掌握对仗的要求,掌握“借对”和“流水对”的意义和例子(P1087-1088)。

古代汉语练习题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1. 什么是被动句?

2.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 1. 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 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4.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 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6.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3.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4. 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5.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6.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8.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9. 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0.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12.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13. 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14.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5.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16.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4.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5.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6.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8.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 9.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10. 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2.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13.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4.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15. 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6. 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7. 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

18. 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 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3. 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4.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生。(论积贮疏) 5.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古代汉语考研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

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5)之言,之为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tnce35exd1is530855j3blzb1bwa600hm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