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功过
元至正二十八年( 1368 年),在基本肃清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 元的残余势力后,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 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汲取了元朝末年,权臣作乱,贪污成患的铭 心刻骨的教训之后,朱元璋励兵图志,精减税务,大举进行政治改革, 以及经济建设, 摒弃了元朝末路一些陈规陋习, 使得大明王朝仅仅数 年的功夫,便焕然一新,奠定了大明二百年基业的基业。
后来,大明天下初渐端倪,已呈现出一幅繁华昌盛的景象,百姓 们个个安居乐业,对外敌觊觎之心的国家,善用其人,将大明天下的 功勋们,比如一直追随起义的蓝玉,徐达,李善长等卓著功勋的人, 封为公爵,侯爷,先抚慰其心后,便懿旨下达,驱除外敌,使得人尽 善其长,而将一些文臣置放在自己身边,譬如拥有“后世诸葛亮”之 称誉的刘伯温, 李善长, 还有后来居上的胡惟庸尽摆布在自己的龙架 前,垂手听命,岂不闻伴君如伴虎,越是靠的近,那么危险的机会便 多了一分,而武将却是天壤之别,因为他们均是九死一生的战场上, 获得的崇高地位,自是大受宠爱,如此一来,可就滋长了武将们,嚣 张跋扈的气焰,特别是淮西子弟,更有恃无恐,收敛百姓财帛,朱元 璋坐镇南京,对于外界的诽言,略有耳闻,他平生多疑,等将军们个 个春风得意的回到南京的时候,已处心积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厮杀, 只是需得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 方可全歼, 以保证不受波及名声的影
要说这一天,春暖花开,一片迤逦,朱元璋像往日一般,游逛在
水花相间的后花园,旁边站着正是刘伯温,眼看淮西子弟凯旋而归, 朱元璋开口道:“伯温呀!你可知道我心中的忧虑。 ”
刘伯温正沉浸在鸟语花香的景象之中, 被朱元璋如此一问, 心中 立刻警惕下来,便道: “殿下操劳国事,天天夙夜难眠,还在呕心沥 血为大明江山批改奏章, 必然心力交瘁, 而现在好不容易大将们归来, 殿下就越加对他们操心了,臣下能体会殿下的心情。 ”
朱元璋瞅了一眼刘伯温,只见他语言恭维,丝毫不见异常,又转 过话题道:“伯温呀!说实话,这些文臣武将之中,我最看重的就是 你,你不爱功名利禄,为了俺们的大明江山可算是费心竭虑,要说这 李善长独自独揽大权,一人坐拥左丞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按我对他的观察, 他实在对我唯命是从, 但是性子没有一些男儿的肝 胆豪气,略微显得有些羸弱,我想了一晚上,还是你的性格比较适合, 不知你怎么想呀?”
刘伯温冷汗直冒,诚惶诚恐道: “皇上,我刘伯温除了安心过晚 年之外,并无所求,至于功名利禄,我更是不太感兴趣,况且臣下老 矣,不敢当此咨重的地位,望殿下明鉴。 ”
朱元璋却笑了笑道: “好啦,你也不用如此惊慌失措,我方才只 是乞求你的意见罢了,要是你愿意,我不会勉为其难的,哎,我昨天 想了一晚,觉得胡惟庸,杨宪两人可堪大任,不知你意下如何?”
刘伯温心知肚明, 朱元璋此句旨在试探自己的口风, 他苦思冥想 之下道:“不,皇上,胡惟庸性子暴烈,做个辅佐大臣适合,做一人 之下的左丞相,恐怕是力有未逮,而杨宪虽然是我亲自推荐的学生,
但是他过于急躁,做个酷吏倒好,要他做了这等职位,恐怕天下大乱。” 要知道,胡唯庸是李善长的学生,而杨宪之所以官运亨通,正是 有了刘伯温的帮助,朱元璋搬出两人来,也是辨别他的衷心,非同小 可。
朱元璋噗嗤大笑道: “好个刘伯温,怎么连自己的学生也如此看 不顺眼?按你所言,莫非我朝中无人有此才干吗?”
刘伯温小心翼翼道: “不,李善长智慧无双,除了他以外,无人 可以坐拥此位。”
朱元璋试探性问道: “那李善长可与你是嫉恶如仇的对手,他在 我面前说过你不少的坏话,你真的不恨他。 ”
而刘伯温只是莞尔一笑,权当做回答,这么一来,朱元璋又想刘 伯温屈于奉承,日后必成大患。
至此之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居心,更加怀疑。 到了后来,朱元璋不顾群臣反对,夷然的要胡惟庸做左丞相,罢 黜了李善长长达二十年的丞相地位, 胡唯庸是个刚愎自用的人, 历来 目中无人,由此,胡惟庸更加肆无忌惮,就在他胡作非为的时候,而 打着精明算盘的朱元璋给予他至高无上的权力, 独掌大权的时候, 而 朱元璋却躲到很远的地方去修养了, 当时太子朱标, 亦就是后来建文 帝朱允炆的父亲,当时劝告道: “父王,南京来消息了,说胡惟庸在 朝中胡作非为,乱收贿赂, 还残忍的杀害了刘伯温,如今南京已是风 声鹤唳,怨声载道,要是父亲还不赶紧回去的话,恐怕我大明天下岌 岌可危
其实,后来根据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杀死刘伯温的不是胡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