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9高校的调研数据
作者:路美瑶 郭哲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24年第6期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化能力水平已成为衡量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基于C9高校的相关数据,采用研究生国际化能力量表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其中“态度与价值观”已处于“较好”水平;“知识与理解”和“技能/经历”尚处于“一般”水平,有待提高。在控制个体特征变量以后,学校环境变量和个体国际化参与变量对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此,进一步探讨研究生国际化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全球化;国际化能力;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路美瑶,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伦敦 SE5 9RJ);郭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管理(北京 100084)
一、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此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以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前提,还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1]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Schechter就明确提出了国际化能力的概念,其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要想增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具备国际化的相关知识与能力。[2]此后,Lambert [3]、Hunter [4]、Olson和Kroeger[5]等国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强调国际化能力对于研究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从各国实践来看,美国的众多研究型大学历来就非常注重学生国际能力的培养,例如,密西根大学提出了“为全世界服务”的办学目标,波士顿大学则将其使命定位为培养“世界公民”,华盛顿大学在制定本科生培养目标中加入了“国际理解和交流”的相关要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则推出了“全球校园”的战略布局等[6]。总体来看,国际化能力已成为衡量各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和结构动态调整的背景下,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如何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确保自身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国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重要时代命题。多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C9高校作为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桥头堡,一直致力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校园国际课程、综合素质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多元文化交融等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样的国际化教育,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因此,选择C9高校开展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那么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发展现状究竟如何,以及影响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基于国际化能力量表,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生国际化能力提升的有效实践路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在世界经合组织开展的“能力定义与选择”(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计划[7]和英国教育培训机构——乐施会提出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8]所需具备的核心要素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包括“知识与理解”、“技能/经历”和“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知识与理解包括“世界知识”“国际学术能力”和“全球化理解”等;“技能/经历”包括“跨文化交际”和“工具使用”等;“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国际化态度”“国际化意识”和“价值观认同”等。在具体的测量工具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刘扬、吴瑞林[9]等人编制的国际化能力量表的基础上,其包括3个维度,8个一级指标以及29个具体的二级测量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量表采用5点里克特式自评方法设置题项,同时根据具体得分情况将国际化能力水平设定为三个等级:3分以下为“较差”;3~4分为“一般”;4~5分为“较好”。同时,本研究对国际化能力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效度检验主要采用结构效度分析的方法,其KMO值达到0.892,说明量表整体的结构效度良好。信度检验采用常用的Alpha信度系数,量表整体的α系数为0.907,其中“知识与理解”“技能/经历”和“态度与价值观”的α系数分别为0.916,0.904和0.877。 这表明, 量表整体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具有较好的信度。
(二)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样本描述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国际化能力调查研究项目,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C9高校的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1968份问卷, 回收有效样本1472份,回收率分别为74.8%。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回归模型两种研究方法。通过描述性统计的方法研究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基本现状;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来考察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因素众多,本研究在问卷设计时在咨询专家和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9],主要将可能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三类:一是个体特征变量(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学历、学科、家庭背景(生源地、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二是学校环境变量,包括国际化制度建设或办学理念、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教育合作或交流项目等;三是学生国际化参与相关变量,包括出国经历(主要包括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短期交换或访学等)、选修国际化相关课程、加入国际相关组织、国际学术发表、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等。其中除个体特征变量外,学校环境变量和学生国际化参与相关变量都是采用学生主观赋值法的方法进行评价。影响因素变量的编码及描述统计如表2所示。为探究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造的三个多元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一:研究生国际化能力+个体特征变量(控制变量);
模型二:研究生国际化能力+个体特征变量(控制变量)+学校环境变量;
模型三:研究生国际化能力+个体特征变量(控制变量)+学校环境变量+个体国际化参与变量。
其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F(I)=a■+β1 X1+β2 X2+…+βi Xi+ε
其中,I代表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是多元回归模型的因变量,X1,X2,…,Xn代表影响国际化能力的各项因素,是多元回归模型的自变量,β1,β2,…,βn是各因素的偏回归系数,α是常数项,ε是扰动项。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总体水平
总体来看,研究生国际化能力总体处于“一般”水平(3.68)(见表3)。国际化能力的三个维度的平均水平中,“态度与价值观”处于“较好”水平(4.04),“知识与理解”和
“技能/经历”处于“一般”水平(3.72和3.24)。从一级指标来看,研究生在“国际化态度”和“国际化意识”等2项指标得分较高,处于较好水平;“国际学术能力”“全球化理
解”“世界知识”“跨文化交际”“工具使用”和“价值观认同”等6项指标得分稍低,处于“一般”水平。通过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二级指标(限于篇幅,未列出)进行分析后发现,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在9项二级指标表现“较好”(4~5分之间),占总体的31.0%;其余20项指标表现“一般”(3~4分之间),占总体的69.0%。其中得分较高的二级指标主要分布在“国际学术能力”“国际化意识”“国际化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等4个一级指标。其中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研究生在“跨文化交际”的6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均比较低,在3.14~3.40之间。
(二)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结果表明,三个模型的P值均小于0.001,拟合程度都较好,可信度较高,解释能力较强(见表4)。 在模型一中,个体特征变量(控制变量)对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总体解释力为9.7%。总体来看,除性别外,其他因素均对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存在显著影响。从性别来看,男性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比女性稍低,但两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从学历来看,博士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显著高于硕士研究生;从学科来看,三者存在显著差异,理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最高,社会科学次之,人文科学最低。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城市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研究生。从父母受教育程度来看,父亲、母亲的教育程度
均对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有显著影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也就越高。
在模型二,加入学校环境变量以后,模型的整体解释力增加了6.7个百分点,达到16.4%。结果显示,学校环境对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总体来看,随着高校国际化制度建设或办学理念的完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增多,国际教育合作或交流项目的增加,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从影响系数来看,国际化师资队伍和国际教育合作或交流项目对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影响最为重要。
在模型三中,在个体特征变量(控制变量)和学校环境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了个体国际化参与相关变量,模型的整体解释力增加了11.2个百分点,达到27.6%。可见,个体国际化参与变量对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提升极为重要。总体来看,有出国经历、选修国际化相关课程、加入国际相关组织、国际学术发表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都会对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影响系数来看,出国经历对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其次为加入国际相关组织和选修国际化相关课程。
考虑到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共线性,使得估计结果不可靠,因此本研究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模型二和三),结果显示自变量的平均方差膨胀因子(VIF)为2.94,所有自变量的VIF均在10以下。因此变量之间的共线性程度比较小,模型结果是较为理想的。
四、讨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