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
三、写作(70分)
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从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然而,一些了不起的成就也源于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分析
关键词:狂热痴迷。
整体角度:“狂热痴迷”的不足——失去了正常判断力。其原因在于忽略了其他信息。“狂热痴迷”的优点——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其原因在于忽略了其他信息,专注于某一点,这是一种专一,纯粹、纯正、心无旁骛……通过“然而”一词,确定论证重点在于论证其“优点”。 二、作文情况 1.审题立意
总立意为:“狂热痴迷”的不足与优点。
A等:不足、优点兼备,且重点在优点。(55分左右)
B等:不足、优点兼备,但重点不突出,平分秋色。(50分左右) C等:只写一个方面——重点在“优点”。(47分左右) 只写一个方面——重点在“不足”。(43分左右) D等:偏题。(40分以下) 2.文体意识
意识比较好。绝大多数选择议论文。极个别选择记叙文,但给人抄录故事之感。 3.结构层次
(1)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全方位需要打磨。 (2)主体论证部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不够。
本质,原因,结果,方法等层次的把握、推进,不太合理,甚至没有,只是停留在罗列事例上。
(3)即使一段之内,你要仔细打磨段 首句,事实分析,总结。 4.选材用材
优点:能够围绕主旨。 不足:
(1)选材陈旧,家国情怀的事例不够多。其实媒体报道的先锋模范人物很多,如邓稼先痴狂于“原子弹”的研制、于敏痴迷于“氢弹”的研制、黄旭华痴迷于“核潜艇”的研制,樊锦诗一生奉献于敦煌艺术,袁隆平钟情于水稻研究、钟扬痴迷于“收集种子”,黄文秀钟情于“扶贫”……
(2)事实材料的运用缺少概括,叙述太详细,应规定字数不要超过60字。 (3)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运用少了些。比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 5.拟题情况
(1)紧扣材料与中心。如《不疯魔,不成活》《人生需要魔性》《狂热是向前的动力》《成就源于理性狂热》《在痴迷中寻觅自得》《我痴迷,我创造》《痴迷于一点,登峰造极》《痴
迷造就伟大》《理性看待痴迷》等。
(2)扣住材料与中心,但与关键词稍远。如《拙论废寝忘食》《正确认识事物》《感性与理性》《在失去中得到》《成就需要大胆一些》《精通是否是好事》《正确集中的意志》等。 (3)只抓局部,没有整体思考。如《认识喜爱》《成就源于喜爱》《多求关注》《学会适度》《学会全面接受信息》《理性判断》《让兴趣开花》《谈成就》等。
(4)完全偏题。如《意识与物质》《偏见与局限》《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爱国主义》等。
6.书写情况
大多数学生的书写比较规范,卷面比较清晰,但一部分学生的字迹太潦草,批阅比较累眼。 7.教学建议
(1)从整体角度立意。
(2)加强鲜活素材的积累——事实、名言。平时专题性的积累要多一点,不能只是古人开会,屈原投江,陶渊明归田,苏轼被贬,司马迁…… (3)活学活用。
(4)要原创,不能投机。如《理性判断,捕捉微光》《抓住喜爱之物的微光》等。
附学生佳作: 1
何以了不起(60分)
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从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然而,一些了不起的成就也源于此。
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往往是在生活的早期就清楚地明辨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始终如一地把他们的能力对准这一目标的人。他们终其一生朝着一个方向矢志不渝地前行,最终成果显赫。
由此观之,专注到痴迷这种精神效用,在达成目标的道路上,毋庸置疑,发挥着显著的积极作用。鉴于人们出于对“失去正常判断力”的担心,我们应将“痴迷某物”的焦点置于“失去了何物?”
或许人们常常有疑问,为何失掉了正常的判断力,还能达成显著成就呢?
实际上,对于伟人而言,失去常规的判断力恰恰是打破了桎梏,从而心无旁骛地潜心修行,只专注于正研究的东西。
因此,随着所谓“正常的判断力”逝去的,还有面对未知的唯唯诺诺,细枝末节、阻碍前行的干扰物。造就了了不起的人往往省略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将有限的精力投入于真正应被重视的地方。
正是看清了利弊关系,舍弃了一些无关痛痒,留下了一些至关重要,才得以为狂热痴迷的事业建立丰功伟业。接着向世界证明,看,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然而,多数人尚无法透析其中利害关系,止步于对“失去正常判断力”的顾虑,常常畏首畏尾。一方面,小心翼翼地捧着狂热的喜爱,一方面,又自诩清醒、寸步不前。
这恰恰是不清醒的表现,是无法认清“正常的判断力”。我们都知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盛行的主流,因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更迭中更进一步、或囿于时代局限。
以今人的眼光看,疯狂到失常,我们能想到谁?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还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在他们取得举世成就以前,亦可被看作是痴人说梦、不识时务。讲得动听点叫壮志难酬,讲的难听些便是一事无成、徒耗青春。
这样的观点依然盛行,说到底是固执地看待“正常判断”,而没有看到古人的一片赤诚之心。因为没有相似的狂热的心情而无法理解陆游的慷慨悲壮、陶渊明的遗世独立。
我们需要打破所谓“正常的判断”,建立适合自己的“正确判断”。既然能够赞颂古人究其一生追求自我的人生境界,何不把痴迷某物的精神视作一种浪漫,一种追求?就像当今的科研工作者,有的尚在途中,有的已声名鹊起,不变的是不慕名利的内心与坚守科研的操守。难道他们不选择享乐,坚持在艰苦中探索是一种“正常判断力”的丧失吗?
狂热与痴迷,本应被赞美。认准了,便去做吧,有的人死后方生。
点评:文章开篇扣题,点明“痴迷”才能“成果显赫”,然后点出“痴迷”能让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作者并没有就此展开冗余的论述,而是笔锋一转,将文意反向推进,指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恰恰是打破了桎梏,舍弃枝节,直指重心。接着以多数人的做法反面论证了“担忧‘失去正常的判断力’”是失之偏颇的,进而将文意进一步推进,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流,那么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所以无法认清“正常的判断力”,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待陆游,陶渊明的“痴迷”可能是“一事无成,徒耗青春”为例加以论证,并对此进行批驳,从而提出观点“不妨打破‘正常判断’,建立适合自己的‘正确判断’”,并以古人痴迷于追求自我的人生境界与当今科研工作者坚守操守为例加以证明。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结尾:认准了,便去做吧。本文立意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痴迷”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论述,而是以“正常判断力”为论述点,对“正常判断力”加以质疑,正常的判断力是否一定有助于人取得伟大的成就就此展开论述,最后指出“建立适合自己的‘正确判断’,进而痴迷,才能有所成就”。本文语言老练,文笔老到,思路清晰,一个小时左右能创作出如此佳作,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实属难能。(陈东财) 2
跟随内心的喜爱(58分)
人对事物都有喜爱与不喜爱之分,而对于喜爱的事物更有轻微与痴迷之分,对于轻微的喜爱可能只是对事物表面的喜爱或已经习惯了的喜爱,而对于那些我们狂热痴迷的东西的喜爱,则可以促使我们排除外界干扰,尽心做到最好,从而促使了一些成就的发生。
对于某种东西狂热痴迷的喜爱是源自我们内心的,这种近似疯狂的喜爱可以给予我们无限的前进的动力。而那些轻微或平常的喜爱则是一种很平常、普通的感觉。我们不可能做到对每件事物都拥有狂热痴迷的喜爱,所以对于事物的喜爱是应该有层次之分的。如若对于每件事情都是近乎疯狂的喜爱,那只能说这些东西都不是你最爱的那个。只有指定对特定的某种东西有疯狂痴迷的喜爱,才能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发挥到极致,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就。
忽略外界的非议,跟随自己内心的喜爱,更可能获得成就。居里夫人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当她下定决心要发现镭并提炼它时,在她那个年代是许多人不理解的。人们普遍认为当时的女性可以凭借自己姣好的容貌嫁给一个条件不错的男子过上舒服的后半生。但是居里夫人并不那么认为,她热爱化学,一心想为人类的化学事业做出贡献。于是她潜心研制,提炼镭,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容貌被这些化学物质影响,每日每夜地工作,最终提练出了镭,成为了梁衡笔下“跨越百年的美丽”。当时一定有人觉得居里夫人的行为很傻,但是居里夫人忽略了这些非议,潜心研究,最终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调整自身心态,将关注点集中于自己内心真正的喜爱,更有可能获得成就。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一些因素导致耳聋。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音乐家听不到声音,这无疑是断送了一位音乐家的前程。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甚至在耳聋之后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以及自己对于音乐发自内心的喜爱,仍然创作出许多流传至今仍旧经典的乐曲。可见他在自己耳聋后并没有放弃,没有绝望,跟随着自己内心真正的喜爱,坚持创作成就了他这样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诚然,这些成功人士都有自己对其各自领域近乎痴迷的喜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种喜爱而完全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是不可取的。若以喜爱为借口,做出伤害别人,扰乱社会应有秩序的事更是不可原谅的。
所以,跟随自己内心的喜爱,将自己的喜爱化为行动,做到最好,才可能有些不一般的成就,一些了不起的成就。
点评:本文开篇作者先是从“人对事物喜爱与否”、“喜爱的程度有别”这两点入手,进而引出那种“对事物狂热痴迷”所表现出的特点——“可以促使我们排除外界干扰,尽心做到最好,从而促使了一些成就的发生。”于娓娓道来中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即支持这种“狂热痴迷”,但又理性地表达了其优势所在。支撑其第一个观点的分论点是“对于某种东西狂热痴迷的喜爱是源自我们内心的,这种近似疯狂的喜爱可以给予我们无限的前进的动力。”作者先表明“轻微或平常的喜爱”不足以给人以前进的动力;而对每件事都“近乎疯狂的喜爱”,在这个层面上又呈现一种“集体贫庸”,谈不上最爱(同时笔者个人认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动力与精力也委实不足以“多管齐下”,若为之,大抵会得个“强弩之末”的结果了)。在分明这两种情况之后,也就顺理成章地证明了唯有痴迷一物,方能精力无穷。第二个分论点“忽略外界的非议,跟随自己内心的喜爱,更可能获得成就”是对题目所给材料“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的正面回应。通过居里夫人不为彼时欧洲女性通过姣好容貌获取幸福生活这一普遍价值观所累,潜心钻研科学事业而有了伟大成就的事实,加以证明——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是干扰了自己的正确道路,忽略却是最好的做法。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的第三个分论点——“调整自身心态,将关注点集中于自己内心真正的喜爱,更有可能获得成就”则紧扣题目材料中的作为狂热痴迷者的鲜明表征——“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用贝多芬失聪却依旧痴迷于音乐创作而成一代大家的事实证明了对所爱事物的关注点集中,全力以赴,便会产生巨大能量,而达到非凡成就。在倒数第二段,作者辩证地指出“由于这种喜爱而完全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是不可取的。若以喜爱为借口,做出伤害别人,扰乱社会应有秩序的事更是不可原谅的”,使得论述符合客观现实而更添说服力。结尾再次强调观点,用语简洁有力。纵观全文,紧扣题目材料,观点鲜明,论述思路清晰流畅,议论也比较到位。如果在例证方面换一些更新颖一点的事例,辅之以名言,则会锦上添
花。(戴文开) 3
于世间坚守所爱(58分)
人生于世,便会有喜爱之物。一些人狂热痴迷于一物,忽略身边一切,丧失判断,沦为被物役使的机器,而有些痴迷成就了跨越时空的璀璨。也许这第二种境界于浮世中的平凡之人有些难,但笔者看来,每个平凡的生命都应该尝试寻找自己的痴爱之物,使这热爱有所价值,有所成就。
做到将痴爱之物有所成就,实属难事。究其原因,便是大多人总是活于第一种境界,将狂热追求变为前进的阻碍。一些青少年痴迷网络游戏,忽略身边长辈劝导,无视这所爱对于学业与身体的不良影响,在游戏中丧失正确的判断力,走向堕落。其实,爱一物本无错,只是他们错误地对待所爱,就像网瘾少年们既没有将其对游戏所爱转为电竞场上的成就,还因错误的判断使自己走向深渊。
在我看来,只有避免这错误的方向,将所爱之物役使才能使热爱化为生命中成就之光。
首先便需要找到自己所心爱之物。只有将自己的关注点集中于所爱之物,才可能摘得成就。梭罗正是明确自己所热爱的宁静生活,才敢于抛弃城市的安逸,在荒凉无人之地开辟自己的世界,留下《瓦尔登湖》的著作。南仁东也正是明确自己的热爱,才能在人烟稀少的云贵高原建立天眼十几年。可见,只有先将自己关注于自己所爱,才有可能将其有所成就。
这条路上更为重要的是在痴爱的正确道路上不断前行,即使他人看来似乎是失去正常判断,但我们依然要守住初心,保持自己灵魂深处的思考与坚守。樊锦诗作为“水乡的女儿”,在北大毕业后坚决赴往大漠中守护古迹,几十年如一日。常人看来这是错误的判断,让自己陷入艰苦,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份痴爱是出于本心,不为外物所役使的。这“敦煌的母亲”终将灿烂的洞窟文明以数字化形式带回人们的视野,守住了文化的瑰宝。如此不凡之人,在自己的痴爱之路上坚守自己的判断,才有所成就。
于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也许我们不会因樊锦诗般的痴爱在人类史上留下美丽之痕,但依然可以让平凡生命闪光。罗曼?罗兰曾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平凡的个体,他们看透生活的本质,知道自己难以做出惊世骇俗的不凡之举,也不庸庸碌碌地虚度时光,而是将自己所爱刻在生命的轨迹上。也许只是像王继才那样,用一生守护一座孤岛,也许只是像路边平凡的警察那样,用一生守护一份安全,又也许像讲台上默默无闻的教师那般,用一生将所学授于学生。每一个平凡之人,同样需要将这份坚定的爱守下去,役物而不为物役,在自己的生命中有所成就。
正如尼采所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阳光会眷顾每一位有所热爱之人,我们的生命都会因对于一物的热爱而起舞。不为物所役,不在痴迷中失去自己的本心,而在自己所爱中坚守,役物,持有自己的判断,专于此物,才能从中有所成就,才能发出生命的价值之光。
点评:本文开篇转述所给材料,指出人们对待喜爱之物的态度通常有两种——痴迷于一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