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 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 主持人 : 胡剑锋 主持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 通讯地址: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 2号大街 邮政编码: 310018 联系电话: 13606628408 传 真: 0571-86843397 电子邮箱:
合作单位: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二○○八年制
一、简表
项 目 简 况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起止年月 姓名 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 A、总体研究 B、专业大类 C、教学管理 D、自选项目 是否招标项目 2009.3 - 2012.3 胡剑锋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5年8月 博士/中国 310018 0571-86843392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教授/院长/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邮政编码 学校名称 所在学校 通讯地址 项 时间 目 060702 主 持 人 080901 时间 主要教学改2007年 浙江理工大学 电话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 2号大街 课程名称 战略管理 管理学 战略管理 管理研究方法 授课对象 本科生 本科生 本科生/研究生 本科生/研究生 项目名称 转型时期农业产业组织的演进机理及发展战略研究 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学时 32 32 32/32 32/32 所在单位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获奖情况 浙江省科学技术 二等奖 主要教学 070801 工作简历 070802 革和科学研2004 究工作简历 2005 总人数 项 目 姓名 主 持 单 位 主要成员 不含主持人 性别 全国银奖; 全国一等奖 (社科类) 高级 5 中级 初级 出生年月 博士后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博士 2 工作单位 硕士 参加单位数 分工 签章 5 胡旭微 彭学兵 女 男 男 女 1964.12 1972.12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理论分析 项目实施 理论分析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 吕 品 郭爱芳 1969.05 1977.11 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1.项目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简单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而教育观念上则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没有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一般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凤毛麟角。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而传统管理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大企业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围绕管理职能展开,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尽管也有创新及不稳定环境等类的教育穿插其中,但并未将这些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作一般管理的背景来进行教育。由于缺乏创业教育的功能,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因此,强化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传统就业型教育和学术型教育并重的地位,对于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强学生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学生就业培训处, 而应是创造、创业能力教育。大学应该成为创造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教学生学会创业。这也就是说,在播种文明种子的过程中,教学活动要特别注重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并使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内化为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继续求知以适应瞬息万变之未来的基本能力。这时关键应抓教育机制的转轨以及校企结合,培养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性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法的大变革(莫光政,2008)。因此,在新时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这对任何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公共企业还是私营企业,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地方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是至关重要的。 2.现状分析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创业精神与生俱来,而创业能力则来自于实践。随着对创业是行为而非特征的认识深入,人们发现,创业及其相关内容是可以被教的(Kuratko,2003;Fiet,2000),创业教育项目能改变受教育者的创业意向(Peterman and Kennedy,2003)。按照Lundstr?m 和Stevenson(2001)的观点,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和创业技能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人们的创业精神,而这三个方面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业教育。早在1919年,美国的青年商业社便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出美国大学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一场“创业革命”,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并将创业教育纳入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根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统计,1990年以来该院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320亿元。硅谷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英、法、日等国的创业教育均已推广到初中。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只有16所大学进行创业领域的教学活动。到90年代,全球共有1050个学校开设创业课程(Solomon, Weaver & Fernald,1994)。如今,全世界从事创业教育的大学超过1600所,开设课程超过2200门(Hisrich, 2005)。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提出未来人应获得三本教育护照:第一本是学术性(基础文化知识)的;第二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个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柯林·博尔等人是这样来描述这种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的,“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一个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从容自如。这样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这样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负责,善于交流、谈判、施加影响、组织和规划。他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见而不是总依赖着他人”。 创业教育的理念在我国始于1989 年。当年,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在我国北京召开,会上正式提出“第三本教育护照”的概念,即“创业教育”的概念,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培养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非传统的“求职者”概念。“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的个人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创业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创业以创新和创造为基础, 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是一种更加综合、更具有社会性的复杂活动。在高校里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本领、方法,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的心理、意志和实干精神, 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成为一个智者、强者而不是弱者,毕业后能够大胆地走向社会,自我创业。 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中国高校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王辉,2005)。目前我国大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种创业教育实践:第一,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第二,成立创业学院;第三,设立创业基金会;第四,开设相关课程;第五,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或实验基地;第六,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报告会。创业教育强调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形成自我就业意识,并在毕业时具有发展的眼光、创业的胆识、开放的观念、较强的组织与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刘动菊,2007)。这一切就需要大学既要从教学层面上渗透对学生创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在校园中建构和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在精神和舆论上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分忧、对社会做贡献的高度,崇尚创业、鼓励创业,让创业成功者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心中的榜样和英雄。
然而,我国高校在推行创业教育中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学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但只有少数高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二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在国外,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但在中国,即便在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学术专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三是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这些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四是创业活动流于形式。比如,一些高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大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学校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1]Solomon, GT and Fernald, LW,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1991,15(3), pp.25-40. [2] Robinson, PB, and Haynes, M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s major 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