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五十年
中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五十年2011年01月14日星期五12:50我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有着近50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使用光点仪、模拟仪、数字仪到无线遥测仪;从折射到反射,从单次覆盖到多次覆盖;从二维到三维;从单波到多波。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煤炭地震勘探技术体系,目前整体技术水平处与国际先进地位。
1起步阶段
50~60年代是我国煤炭地震勘探的起步阶段。期间,使用光点地震仪,应用折射波及对比折射波法和简单的单次覆盖反射方法为我国一些老矿外围进行了扩大和延伸勘探,发现了一些新的煤炭资源,受到煤炭工业部和地质部的高度重视,为我国煤炭地震技术进步和勘探队伍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第一个煤田地震队成立于1955年,成立的同年在华北平原的开平煤田佃家寨区进行了方法试验。1956年在该煤田的弯道山井田试验成功,取得了煤系和非煤系地层的界面数据,初步确立了用以寻找新煤田的地震折射波野外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方法。1956年八月,在徐州贾汪煤田潘家庵区首次进行了单次覆盖反射波法勘探。随后,在华北平原、黄淮平原、松辽平原、西北、江南地区利用地震方法开展了找煤和圈定煤田边界的工作,并在车轴山、蓟玉、两淮外围、徐州张集、新郑、禹县、邢台等寻找和发现了一些隐伏煤田,圈出了邢台、东庞、隆尧等煤田边界,并得到地质钻探验证,地质效果显著。该方法的应用发现了一些隐伏煤田,并大大加快了勘探速度,节省了为控制煤田边界而造成的钻探工程量的浪费,为进一步普、详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些成果初步体现了利用地震勘探寻找新的煤炭资源以及其配合钻探进行综合勘探的作用,为我国煤炭地震勘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所使用的地震仪是光点地震仪,主要有,1955年进口的第一台民主德国生产的Askanina-24型24道光点地震仪和1956年开始先后引进的匈牙利、前苏联和瑞典等国制造的光点地震仪,总计26台。1963年起,开始使用我国地质部地质仪器厂生产的光点地震仪。
2发展阶段
70年代是我国煤炭地震勘探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广泛进行国际交流和学习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了煤田地震勘探磁带化和地震资料处理数字化;推广了多次覆盖反射地震勘探技术,提高了地震勘探手段解决煤田地质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煤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的产生,以及将地震勘探作为重要手段的综合勘探方法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早在1966年开始,煤炭工业部就组织以煤炭科学院西安地质勘探研究院为主,各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参加的磁带地震仪的研制会战,并于1970年研制出了样机―― TYDC-24型磁带记录地震仪。到1978年渭南煤矿专用设备厂共生产了84台TYDC-24型磁带记录地震仪和8台地震回放仪(TYDF-1)。从此,煤田地震勘探仪器更新为第二代地震仪器--模拟地震仪。与此配套的地震资料模拟处理系统亦称地震回放仪于1978年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在赴德国、英国调研学习的基础上,地震勘探方法也有了新的突破,开始采用多次覆盖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多次叠加,提高了资料信噪比,使处理出的地震时间剖面十分直观,与地质断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地质解释精度进一步提高。
期间,调整队伍布局,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先后组织实施了江苏省丰沛煤田、河北省邯邢及开平煤田、河南永夏煤田、安徽省淮南煤田顾桥井田、山东省济宁煤田等地震勘探会战,完成了众多普查、详查和部分精查地震勘探,获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技术水平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也交流了经验,锻炼和发展了队伍,到1975年,全国拥有地震队42个。
3数字化阶段
80年代我国煤炭地震勘探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地震勘探采集设备实现了数字化,资料处理系统化,一系列地震勘探方法、技术日益成熟,并推广应用。特别是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试验获得了成功,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80年代也是中日合作勘探的重要阶段,通过安徽省淮南煤田刘庄井田、山东唐口、梁宝寺等中日合作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手段在综合勘探中的地位得到加强,综合勘探技术更加成熟,三维地震勘探在生产中首次投入使用。这些技术成果为90年代迅速发展和广泛推广应用的煤矿采区高分辨地震二维、三维勘探积累了丰蕴的经验。
1983年起国产MSD-1型数字地震仪和美国生产的DFS-5数字地震仪,先后在安徽淮南刘庄井田和黑龙江东荣煤田三井田投入使用。1984年在充分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引进了美国产DFS-5、ES-2420和法国产SN338HR及SN358数字地震仪,总计21台。标志着中国煤炭地震勘探仪器进入数字时代--第三代地震仪器。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这批数字地震仪性能稳定,精度高,大大地提高了煤炭地震勘探的精度,拓宽了解决地质问题的范围,为煤炭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试验成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装备条件,也使控制小构造见长的地震勘探成为综合勘探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在其服务的十几年内,完成了大量的地震勘探项目,提交了高质量的普查、详查和精查报告。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回放仪被数字处理系统所代替,1982年成立了煤炭工业部第一物探队计算中心(涿州)和江苏煤田物探队计算站,采用国产计算机(TQ-16)和软件进行处理。1985年,为配合数字地震仪的引进和应用,又从美国引进了以IBM4381为主机的地震资料处理系统,处理软件是美国地球物理服务公司(GSI)的TIPEX处理系统,并同时引进了地震资料解释系统(SIDIS)。至此,煤炭系统第一个系统的地震勘探数字处理系统全面投入使用。
80年代也是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和成熟的重要年代。期间,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瞄准地震勘探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组织科技攻关,完成了《煤田高分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和《煤田\三高\处理方法研究》项目,其中《煤田\三高\处理方法研究》项目获得了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安徽省淮南煤田刘庄井田(中日合作)、河南省禹县煤田梁北井田、山东省济宁煤田岱庄井田、许楼井田、河北省东欢坨井田、黑龙江省东荣三井田等应用了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煤田地震反射波频率由30-40赫兹提高到60-80赫兹,大大提高了煤田地震勘探分辨率,形成了一套地震勘探和钻探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使许多详查、精查项目既减少了钻孔、缩短了勘探周期,又提高了勘探精度,充分发挥了地震勘探技术投资少、见效快、精度高的三大优势,地质效果明显。此外,利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确认了地震波的地质属性,原认为是地质分界面反射波被确认为实际是煤层反射波,这一重大突破使煤田地震勘探解释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有了质的飞跃;垂直地震剖面的实现进一步验证了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成果,同时获得了精确的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地层学应用、岩性和煤层地震勘探等相继问世,使我国煤田地震勘探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