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周宁高山云雾特征分析*
陈少琴1 阮惠瑾2 林长城3 赵一夫4
【摘 要】[摘要] 利用福建周宁县1981~2010年的云雾资料,对当地云雾特征及与天气系统和气象要素场的配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周宁县的年雾日总体呈下降变化趋势;雾日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冬春季雾日最多,夏季最少;雾日3月最多、7月最少。冬春季整日雾日占总雾日的30%之上;连续雾日主要在1~3月出现。周宁县多雾日的年份与月份,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和范围小、西风带槽脊强度中等和南支槽影响有关;周宁县雾日与平均气温变化呈反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春季到秋季表现尤为明显。地面受冷高压底部偏东或东北气流影响时,配合中高层西南气流的影响,易形成连续性大雾天气。
【期刊名称】海峡科学 【年(卷),期】2017(000)012 【总页数】7
【关键词】[关键词] 海峡西岸 高山 云雾 周宁县
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水平能见度低于1km的天气现象[1]。近年来,国内有关雾方面的研究有:冯蕾等[2]从统计和数值预报两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在雾预报技术上的进展,提出使用高分辨率的一维雾模式与中尺度天气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提高雾预报的准确率;牛生杰等[3]通过雾的气候特征、雾与湍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我国在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回顾;王博妮等[4]总结概括了近年来气候统计方法对雾的机制、监测识别与预报技术研究,针对目前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石林平等[5]分析了华北平原大范围大雾的气候
特征及大雾天气的低空风场、地面气压场等特点,提出了天津预报大雾的部分消空指标;刘德等[6]利用合成方法分析了几次典型辐射雾和雨雾的环流形势、流场特征以及雾的垂直结构,揭示了重庆辐射雾和平流雾的形成原因;陈石忠等[7]通过对形成萍乡地区辐射雾、平流雾主要气象因子和天气的分析,筛选出与雾日相关关系比较好的6个气象因子,建立了春、秋、冬三个季节雾的预报方案,马治国[8]、叶光营等[9]分析了福建雾的气候变化分布规律。
周宁县地处海峡西岸闽东北,为福建省高山县城,雾日出现次数最多。雾对喜欢漫射光、湿润天气作物的生长和品质有利,周宁县茶叶品质好,本地生长的野生兰科等植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山高雾多的独特环境;然而,由于雾日能见度差,当地交通受影响较大[10-11],特别给横贯周宁县的宁上高速公路交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本文利用1981~2010年海峡西岸周宁县气象观测资料对周宁县云雾的变化特征及与天气系统和气象要素场的配置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当地的雾预警预报能力,更好地服务和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1 资料来源和处理
选取周宁县198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每个雾日视每日3个观测时次(08时、14时和20时)中出现一次以上雾的观测记录而定。 福建省季节划分:春季为3~6月,夏季为7~9月,秋季为10~11月,冬季为12~2月。
2 雾日形成的特点
周宁县境内平均海拔在800m以上,地型多为山谷、盆地,总体地形呈西高东低结构,地形的多样化结合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造成各种类型的雾如锋面
雾、辐射雾、平流雾均可出现。锋面雾多数在春季冷暖空气交汇时出现;因周宁县夜间辐射降温明显、昼夜温差大,易形成辐射雾,辐射雾一年四季都有,以秋冬季居多,夏季时有出现。平流雾则是在春季出现。之所以周宁县雾日出现频率高,主要是因为周宁县高海拔和地形地势明显增加云雾出现的机会。一方面,多盆地和山谷,有利于水汽的积累及局地逆温层的形成,其次,由于地形西高东低,在东风气流下,暖湿气流沿地形抬升,很容易形成爬坡雾;尤其是春季云底高度较低,常将周宁县笼罩在云雾中。
3 结果分析
3.1 雾日的年变化
1981~2010年间,周宁县雾日出现的总天数为2468d,年平均82.27d。周宁县30年雾日的逐年变化结果见图1,其中雾日最少年份为2004年,仅有49d,其次为1999年,为51d;雾日最多年份是1985年,为115d,其次是1983年,为113d,雾日最少年份和最多年份相差66d。
按每10年统计分析,1981~1990年的雾日年均为103.7d,1991~2000年年均为82.4d,2001~2010年年均为60.7d,说明周宁县的雾日每10年都呈减少趋势,其中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雾日比20世纪80年代减少近44%,整体上呈持续减少趋势。王丽萍等指出[12],雾日数偏少(多)与相对湿度偏小(大)、气温偏高(低)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估计周宁县年雾日的减少趋势也与当地生态环境改变、县城发展、局地下垫面环境的改变[13]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有关。 3.2 雾日的季变化
表1为1981~2010年周宁县不同季节雾日的统计结果,由表1可以看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