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博物馆藏王铎书法二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明清之交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特殊时期,封建正统意识、价值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新的美学观、价值观正在兴起,审美意识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更多的人认为艺术在于抒发个人性情。书法上的表现,就是豪放浪漫书法风格的出现,书家开始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精神。王铎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书风和卓越成就,确立了他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天启二年(1622年),30岁的王铎举进士命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年),南明弘光帝任命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于孟津,享年61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书法诸体皆能,笔力雄健,楷、行、隶、草,无不精妙,而草书成就最高。其草书掺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时还吸收黄庭坚、米芾(后世也称其为“米南宫”)之优点,自树一帜,将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王铎的草书大气磅礴,多姿多彩,笔法极其丰富。其以中锋为主,八面出锋,结构紧密,连绵飞动,姿态欹侧,奇险生姿。王铎善用墨,首创“涨墨”之法。他对行笔的轻重、书写的疾徐、
线条的曲直、点画的断连、排列的参差、字组的错落、行间的疏密都细心着意,体现了高古与雄强的审美特征,有着很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一笔书”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用一笔直下而成,又称连绵草,由汉代张芝首创。王铎的“一笔书”最多一笔可写十几个字,血脉相连,相互呼应,这不仅体现在文字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它还以线条的形式把人们带入纵深跳跃、动人心魄的艺术境界。其笔势连绵不断,承上启下,左冲右突,放纵自如,充分运用线条的缠绕和弹性,增强了作品的气韵和节奏。王铎的“一笔书”确立了狂草的新高度。
中国绘画利用墨的浓、淡、干、湿可以使画面千变万化,呈现出无穷的韵味。王铎在传统绘画中悟出用墨之道,并大胆地用到书法创作中。“涨墨”是指墨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王铎以润笔或者掺水的墨对点画有意进行渗晕,或使线条之间互相合并,或使笔触与渗晕交叉以丰富层次,墨色变化强烈,笔墨趣味别开生面,对清代以后的书法有很大的影响。
王铎处于明清更迭的特殊时期,其内心世界充满着矛盾。特别是降清后作为“贰臣”,被视为气节有亏,始终处于被鄙视中。他负疚自责,在仕与隐的现实中只能寄情于书,以求解脱。因为备受冷落,他有了充裕的时间舞文弄墨,以文人的微薄之力彰显书法艺术的光芒,因而创造出了前无古人的技法和众多作品。 王铎擅于八尺、丈二的巨幅立轴。在巨幅上,他可以尽情地以狂草创作,恣意宣泄因政治上的挫折、精神上的打击而产生的内心苦闷,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开拓了书法艺术形式的新天地。
下面介绍济南市博物馆藏王铎的两幅书法珍品:
王铎行书五言诗轴(图1)。绢本行书,纵170厘米,横50.5厘米。
文曰:“入深势不同,色色夺虚空。汲路鸦能到,擘岩蟪亦工。
寒温诸药气,薄厚一钟风。如赐栖身地,贴心住石丛。”款署:“戊子三月书北畿,王铎。”下钤白文印“王铎之印”“烟潭渔叟”两方。 “戊子”为顺治五年,即1648年,时年王铎57岁,书写于京郊北畿别斋。此时王铎入京仕清已有3年,明朝的灭亡,清廷的轻视与冷落,令其倍感痛楚无奈。此轴诗文体现了这个时期他的真实心态。
此幅以沉雄顿挫为体,以飞动变化为用。结体欹侧,章法稳重。用笔翻毫平铺,突出其刚健的线质和跌宕的节奏。 王铎草书唐诗卷(图2)。绢本草书,纵25.5厘米,横236厘米。
内容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古诗《春日闲居三首》。诗文中所体现的那种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所宣扬的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与王铎受尽挫折、百般无奈的处世思想和态度颇为契合。款署:“此白居易作也,偶见而录之,王铎。”下钤白文印“王铎之印”“觉斯”,朱文印“世事谨能”。卷尾有后人杨承树和徐世章署跋。
此卷草书用笔豪放奇宕,虽极纵横之致,却章法严谨,充满刚健恢弘的气势。
作为一位十分全面的书法家,王铎以求新的开拓精神,博广的艺术积累,以及对书法超人的感悟,寄情于书,自然天成。王铎在明清书坛上独树一帜,是中国书法史上超越传统的革新人物,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责编 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