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位 封座 密 号不场考 订 装 号证准考 只 卷 名姓 此 级班
【精品专题】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地理提升精品专题试卷
专题十二 环境问题
命题趋势
“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重要命题点。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危害、成因与治理,是重要考查方向。
考向1 环境问题
[模拟诊断]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图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局部地形图,甲、乙两县为国家级贫困县。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为该地区的脱贫,政府规划建设一条地方性公路,最合理的选择方案为 A.① B.② C.③ D.④ 2.据图分析甲县精准脱贫不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A.合理开发煤炭资源
B.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
C.大力发展旅游业 D.整体移民搬迁 3.两县在脱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有 ①过度开发导致煤炭资源枯竭
②破坏植被,加剧土壤盐碱化 ③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④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加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D 2.D 3.C
【解析】
1.题意表明,政府规划建设这条地方性公路是为了该地区的脱贫,因此该地方性公路应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口脱贫。图中①、②、③方案只是连接了两个县城,沿途几乎没有连接其它聚落,排除A、B、C。图中④方案中途连接多个聚落,利于该地区脱贫,D符合题意。故选D。
2.图中显示,甲县境内为煤炭资源分布,合理开发煤炭资源,让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和财政收入,有利于脱贫,排除A。图中显示,甲县境内多山,平地较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可以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当地脱贫,排除B。当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独特,山区景观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居民收入,利于当地脱贫,排除C。整体移民搬迁不太现实,且成本过高,不利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煤炭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因此过度开发会导致煤炭资源枯竭,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
信息可知,当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地形起伏较大,而土壤盐碱化主要发生在蒸发量、降水较少的平原地区,因此当地很难出现土壤盐碱化,②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当地地形起伏大,加上当地地壳比较活跃,区域内多暴雨,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符合题意。随着当
地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排放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增大,导致当地污染加重,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考向2 可持续发展
[模拟诊断]
甘肃张掖是我国玉米制种基地,有“金张掖”之称。近年来,张掖不少地区进行了土地整理,把一小块的田地整成一大块一大块的田地。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受寒潮影响小 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D.降水变率小,旱涝灾害少
5.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的土地管理
A.提高了土壤肥力 B.促进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C.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D.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治荒漠化 6.促进张掖玉米制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是
1
A.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B.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产业结构 C.发展节水农业,防治荒漠化 D.扩大制种业面积,获取规模效益
【答案】
4.C 5.B 6.C
【解析】
4.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河西走廊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种子的质量更高;相比东北,河西走廊水资源不足,沙漠广布,降水变率大,张掖属于西北内陆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大;东北黑土肥沃,张掖多沙漠,土壤肥力不如东北。据此选C。
5.根据材料,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的土地管理是把小块的田地整成大块的田地,这样做不会提高土壤肥力、也不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但以小集大,促进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该方式扩大了生产规模,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不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可能会加剧荒漠化。据此分析选B。
6.绿洲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该地发展农业最可能引发的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因此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应以发展节水农业为主;该地地处河西走廊,地势较为平坦,且降
水少,发展制种业一般不会导致水土流失;该地水资源短缺,不适宜扩大制种业面积,会加剧水资源的消耗;该题是针对制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并非区域发展措施,B也不符合要求。结合上述分析本题选C。
考向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模拟诊断]
在荒漠广布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常导致绿洲和荒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读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7.“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距县城 A.0~20 km B.20~40 km
C.40~60 km D.60~80 km
8.“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
A.植被覆盖率较高
B.风力侵蚀作用较弱 C.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D.地下水流向荒漠区
9.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B.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 C.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 D.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
【答案】
7.A 8.C 9.D
【解析】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示中0-20km的距离,地下水位最低,因该是“生态裂谷”的位置,A正确,故选A。
8.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因此“生态裂谷”附近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降低,A项错;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风力加大,风力的侵蚀作用加强,B错;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土质疏松,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C对;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地下水位较低的绿洲区,D错。故选C。
9.“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A错。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
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故选D。
2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洪峰流量5 2 90.7 346m3/s 洪峰流量6 2 54.4 1750m3/s 10.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11.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10.B 11.B 12.D
【解析】
本题组以汾川河流域降水后水文特征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植被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0.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
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
11.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B项正确,A、C、D项错误。
12.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
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
[名师点睛]
1.环境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
2.主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废弃物经过净化处理境污染 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态破坏 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源短缺 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名师点睛]
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
(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了解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