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三版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 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辨析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特殊矛盾: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原因:是思政教育存在的基本依据、发展的主要动因,并规定着其他矛盾。对这一特殊矛盾的研究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① 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
② 这一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推动着其不断发展。 ③ 这一矛盾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矛盾。(教育者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的
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这些需要之间的矛盾等。都可以看作是特殊矛盾的具体体现)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1)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研究客体,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规律的科学。
2) 研究对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3.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本学科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本质联系的反映和概括,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1)个人与社会 (2)思想和行为(3)内化与外化(4)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5)教育与管理 等
1
1) 个人与社会: (揭示本质、规定任务 的范畴)
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总是生适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社会的制约。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由无数个体所组成,离开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人在受到社会制约的同时也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社会。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依存。
启示:①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时,不仅要看到个人和个人行为,而且要看到其背景,即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注意到教育的作用,还要注意到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内的多种因素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③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也不能忽视人和人的活动。④重视个人的社会化,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2) 思想与行为: (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关系 的范畴)
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包括人的理性认识和部分感性认识。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
人的思想和行为紧密相连,相互作用。①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行为;除条件反射行为外,人的行为都受到思想不同程度的制约。②行为表现思想,并通过其后果对思想产生反馈作用。
如何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3) 内化与外化: (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的范畴)
内化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品德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外化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两者实际上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侧重点各有不同的联系密切的两种活动,共同推动受教育者的思想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4)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教育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教育客体是指接受教育影响的受教育者。
二者是思政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教育者是主体,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作用的对象,是客体。然而二者界限又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①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才能发挥主导作用。②现代社会信息双向交流,教育者施教同时要向教育对象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受教育者既是客体又是主体。①在接受教育影响时,是客体。②在主动接受、消化教育
2
影响时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必须贯彻疏导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
5) 教育与管理: (反映思政教育与其平行子系统——管理之间关系 的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达到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
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①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管理。有效的管理是思政教育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基础。②管理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科学管理的同时对人们加强思政教育,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发挥管理的作用。
启示:①思政学者将管理纳入研究视野,认真研究管理的功用及特征,为实践中发挥管理的作用提供理论指导。②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渗透到管理中,以更好地作用于教育对象。
4.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
1)阶级性: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党性。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基理论,为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阶级性与真理性完全一致、高度统一:①以马理论为指导 ②与先进生产力联系,代表历史发展方向 ③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 ④没有自己的私利和特权 2)实践性:①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②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思政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总之思政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受到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
3)综合性:①在探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及规律时,总是对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乃至自然环境因素做多变的综合考察。②思政学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本领域问题所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5.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由本学科特有的概念、范畴、术语及由它们组织起来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所构成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①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 ②思想政治教育史 ③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方法论、管理学、心理学等) 6. 学科的建设进程
1)初步探索时期(1978-1984)
2)系统建设时期(1984年1999)①学科专业体系逐渐形成,教学研究队伍逐步扩大 ②研究成果丰硕 ③研究领域不断扩大、论题不断深化 3)全面建设时期(1999至今)
7.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经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