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H与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故选:C。
11.【分析】A、根据硫酸铜显蓝色,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钠和氯化镁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进行分析;B、根据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C、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D、铵盐能和碱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
【解答】解:A、通过观察,溶液显蓝色的是硫酸铜溶液,将硫酸铜溶液加入剩下的三种溶液中,生成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将氢氧化钠加入剩余的两种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镁,剩余的是硫酸,可以鉴别,故不合题意;B、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炭粉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
炭粉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铁和稀硫酸反应
﹣
+
硫酸亚铁和氢气,因此可以用稀硫酸鉴别氧化铜粉末、炭粉、铁粉,故符合题意;C、根据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方法,
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水的烧杯中,
搅拌,
观察烧杯中产生泡沫的情况(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不合题意;
D、加熟石灰混合研磨时,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硫酸铵,可以鉴别,故不合题意;故选:B。
,可以鉴别,
无明显现象的是硫酸钾,
12.【分析】A、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进行分析判断。C、等质量镁、锌分别和足量稀硫酸反应,若消耗硫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进行分析判断。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反应,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盐酸耗完再与氯化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象正确。
B、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第11页(共18页)
pH值的变化是
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故选项图象正确。
C、等质量镁、锌分别和足量稀硫酸反应,若消耗硫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硫酸过量,镁消耗硫酸多,生成氢气多,拐点高些,故选项图象错误。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加热到一定温度氯
酸钾才能分解,随着氧气的逸出,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剩余的固体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故选项图象正确。故选:C。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
4个小题,其中
13-15题每空1分,第16题6分,共18分)
(3)根据灭
13.【分析】(1)根据食物中的营养素回答;(2)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解答;
火的方法回答;(4)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1)豆腐中富含的主要营养素是蛋白质;(2)干洗店用装有活性炭的新款干洗机代替旧款干洗机,
可将有毒物质大约降至原来的
三分之一。这一改进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3)将部分树木砍掉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4)排球是用用羊皮或人造革做壳,合成橡胶作胆,其中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钢制单杆是用铁合金组成的,属于金属材料;塑胶跑道由聚氨酯预聚体、混合聚醚、废轮胎橡胶、EPDM橡胶粒或
PU颗粒、颜料、助剂、填料组成,其中含有聚氨酯预聚体,废
③。
轮胎橡胶等多种合成材料;尼龙跳绳是用尼龙制成的,尼龙属于合成材料。故选答案为:(1)蛋白质;(2)吸附;(3)清除可燃物;(4)③。14.【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
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
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曲线中溶解度相等;
(2)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升高温度,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此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第12页(共18页)
P点含义是:t2℃时,甲、丙物质的
(3)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乙物质的最好方法是蒸发结晶;
(4)t3℃时,M点是甲物质的变化溶液,度下将组成在
M点的甲溶液转化为
所以要想从乙物质饱和溶液中结晶得到大量
N点是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所以若要在此温
N点的甲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剂。
故答案为:(1)t2℃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乙>甲>丙;(3)蒸发结晶;(4)增加溶剂。
15.【分析】根据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氯化钠,物质
D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所以
D是
A可以与酸、碱、盐三类物质发生反应,所以A是碳酸盐,A会转化成氯
C是氢氧化钠,B
化钠,所以A是碳酸钠,碳酸钠转化成的会与碳酸钠反应,反应的溶液呈黄色,所以
C也会转化成氯化钠,所以
①和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B是盐酸,E是氯化银沉淀,F
F是氯化铁,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D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
所以D是氯
【解答】解: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
化钠,物质A可以与酸、碱、盐三类物质发生反应,所以钠,所以A是碳酸钠,碳酸钠转化成的与碳酸钠反应,反应溶液呈黄色,所以
A是碳酸盐,A会转化成氯化
C是氢氧化钠,B会
C也会转化成氯化钠,所以
①和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B是盐酸,E是氯化银沉淀,F的
A是Na2CO3;
F是氯化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
D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
(1)由上述分析可知D是NaCl;
(2)反应②是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属于复分解反应;(3)物质B是稀盐酸,用途是除锈;
(4)反应③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
2+Na2CO3═CaCO3↓+2NaOH。
化学方程式为:Ca(OH)
故答案为:(1)NaCl;(2)复分解反应;
(3)除锈;(4)Ca(OH)2+Na2CO3═CaCO3↓+2NaOH。
16.【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氢氧化铜,所以可以求算氢氧化铜的质量,根据氢氧化铜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氢氧化铜的质量为
第13页(共18页)
50g+50g﹣90.2g=9.8g
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CuSO4+2NaOH=Na2SO4+Cu(OH)2↓
80 50gx
=x=16%故答案为:(1)9.8;(2)16%。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空1分,共8分)
989.8g
17.【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玻璃棒的用途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并收集氧气,除酒精灯外,还需要从图中选择的仪
器是:①③⑤⑦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2KCl+3O2↑;
(3)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冲破滤纸。故答案为:(1)试管;
(2)①③⑤⑦⑧2KClO
2KCl+3O2↑;
(3)引流。
18.【分析】反应溶液中溶质不仅只有生成物,还可能有未完全的可溶性反应物。根据反应后溶液中的反应物是否过量,
两种液体混合后还能否发生二次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①NaCl和
【解答】解:【提出猜想】氯化钡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可能有:BaCl2,②NaCl和Na2CO3;
氯化钡与硫酸钠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可能有:
①NaCl和BaCl2,②NaCl和Na2SO4;
NaCl可能有:
两组的同学将全部的浊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后,溶液中的溶质除了①BaCl2;②Na2SO4;③Na2CO3;④Na2CO3和Na2CO3;
第14页(共18页)
【实验探究】因为猜想(3)正确,(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盐酸,有气
泡产生;(2)然后再向上述实验后的试管中滴入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故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没有硫酸钠,故猜想(故答案为:
【提出猜想】BaCl2;【实验探究】(1)盐酸(2)无明显现象。
有气泡产生;
3)正确。
赠送—物理解题中的审题技巧
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析,能在头脑里形成生动而清晰的物理情景,地完成解题的全过程。在未寻求到解题方法之前,
通过审题分
准确
找到解决问题的简捷办法,才能顺利地、
要审题不止,而且题目愈难,愈要在审题
上下功夫,以寻求突破;即使题目容易,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也会导致错误。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题中给出什么;第三、题中隐含什么;
第二、题中要求什么;第四、题中考查什么;
第五、规律是什么;
高考试卷中物理计算题约占物理总分的60% ,(共90分左右)综观近几年的高考,
高考计算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物理计算题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物理的成绩及总成绩,影响升学。所以,如何在考场中迅速破解题意,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许多学生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给同学们总结了几条破解题意的具体方法,的物理成绩。
1.认真审题,捕捉关键词句......
审题过程是分析加工的过程,在读题时不能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显形条件,而应扣住物理题中常用一些关键用语..............等。充分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2.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问题的条件,不少是间接或隐含的,需要经过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
......设中有时候就是一句话或几个词,甚至是几个字,
如“刚好匀速下滑”说明摩擦力等于重力沿斜面下滑的分力;“恰好到某点”意味着到该点时速率变为零;“恰好不滑出木板”
,就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且具有了与木板相同的速度”
挖掘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有些问题看似一筹莫展,
但一
,
隐含条件在题
,如:“最多”、“至少”、“刚好”、“缓慢”、“瞬间”
希望给同学们带来可观
等等。但还有些隐含条件埋藏较深,
旦寻找出隐含条件,问题就会应刃而解。
第15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