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物理学史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多个不同观点的不同认知阶段。 3.【答案】A
【解析】
解:A、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 B、雨后彩虹是由于太阳光入射到水滴中发生的折射形成的,故B错误。 C、从水中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C错误。
D、手影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手挡住后,墙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D错误。 故选:A。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钢笔错位、筷子变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4.【答案】D
【解析】
解:A、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故A错误;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这个
第11页,共33页
数小,故B错误;
C、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灯光、火焰、正在使用的手机屏幕都是光源,而珍珠不是光源,故C错误;
D、夏天,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4)彩虹的形成,即太阳光射到小水滴上,被折射,分解为美丽的七色光。 此题涉及到色光的三原色、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光的色散、光源的概念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5.【答案】B
【解析】
解:
A、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根据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时间就越长,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采用的是推理法,故A正确;
B、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需要改变物体所在位置,研究像的位置和大小变化,采用的是归纳法,故B错误;
C、在研究光的传播现象时,引入实际不存在的光线描述光的传播特点,采用的是理想模型法,故C正确;
D、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多个因素有关,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故D正确。 因此描述错误的是B选项。
第12页,共33页
故选:B。
(1)推理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某些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又称理想实验法;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3)通过建立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理想模型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所要的现象、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模型; (4)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掌握,解决此类问题时,需要先明确初中物理基本的研究方法的特征,然后对实例具体分析,确定采用的方法。 6.【答案】B
【解析】
解:因为物体的质量与其空间位置无关,所以在“葛利斯581d”行星上方便面的质量仍然为100g;
10N/kg=1N, 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G=mg=0.1kg×
由于“葛利斯581d”行星的重力是地球的2倍,
1N=2N。 所以在“葛利斯581d”行星受到的重力:2×故选:B。
(1)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
(2)先根据G=mg求出方便面在地球受到的重力,然后根据“葛利斯581d”行星的重力是地球的2倍计算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
会熟练应用重力的公式进行计算,牢记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以及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第13页,共33页
7.【答案】A
【解析】
解:A、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若竖直上移玩具鸟,则玩具鸟的像将上移,故A正确;
B、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竖直下移平面镜,玩具鸟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不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大小相等,故若人向平面镜靠近,玩具鸟的像的大小将不变,故C错误。
D、平面镜成虚像,故像与镜间放一木板,平面镜中仍能成像,故D错误。 故选:A。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答题关键。 8.【答案】C
【解析】
解:
A、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重力无关,故A错误; B、物体的密度与状态有关,故B错误;
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可用于鉴别物质,故C正确; D、由公式
知:在质量一定时,体积与密度成反比,所以密度越大,体积
越小,故D错误。 故选:C。
(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位置、形状、状态及温度而变化;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状态、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3)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小决定于密度。
第14页,共33页
此题考查的是质量和密度的影响因素,明白两个物理量的决定因素是解决此题的前提。 9.【答案】C
【解析】
解:
A、匀速转弯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共享单车处于非平衡状态,故A错误; B、给共享单车车轮的转轴处加润滑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故B错误;
C、共享单车把手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C正确;
D、爬坡时,小明用力踩脚踏板,在该力的作用下脚踏板发生了微小形变,故D错误。 故选:C。
(1)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4)弹力是由于施力物体发生形变后想要恢复原状而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自行车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应用了非常多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声现象、光现象、杠杆等方面,平时多注意观察,将其知识活学活用。 10.【答案】C
【解析】
解:
A、自由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重力和桌面支持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
第15页,共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