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9 种群与群落
1、种群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取样,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也可用于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昆虫的密度等。
标志重捕法:指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M),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个体数(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利用公式M/N=m/n,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的动物。
特别提示:趋光性昆虫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标记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2)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没有新个体的出生或死亡。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迁入率或迁出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一个因素。
(4)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
意义: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5)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影响。并非所有种群都有性别比例。
因此,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如下:
2.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注意:这可不是群落的空间结构!!!)
3.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Nt= N0λt
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加,捕食者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特别提示:
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左右,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且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过度砍伐或捕猎导效种群数量小于K/2值时,种群的增长率减慢,获取的资源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