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在展开,新理论、新概念、新思维、新方法扑面而来。实现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就必须结合实际,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立足于优化学习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促进教师角色转变与更新教学理念,基本途径就是要深入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创新、发展是人类恒久不变的主题,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注和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满堂灌”或“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课改后的新课程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不足之处,传统教学模式缺失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课堂互动难免显得过于沉闷,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的获取仅仅局限于教材,已满足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而且现在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所以我们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打破常规教学,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备课创新,启发提问创新,课堂教学教法、教学手段创新,学法指导创新。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导课素材新颖,努力营造创新氛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还可以作为我们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引入,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没有求知欲,教师的教学就很被动。例如,nh3的新课教学序幕,我们就可以直接引用nh3的喷泉实验。学生在瞬间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色差”现象留下很深的印象,求知欲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思维也激活了,学生通过观察“喷”的现象,想象到瓶内压强减少程度之大,从而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通过“无色变红色”的现象观察,也顺理成章地认识到nh3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的结论。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探究全过程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改变学生被-迫去思考教师要求思考的内容,被动地进入学习。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讨论、主动得出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在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内容时,学生看完课件后,就产生了好奇:人遇到雷雨要躲避,而庄稼为什么却喜欢雷雨呢?这样学生在好奇中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主动讨论去寻求答案。
四、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学生的知识容易产生误解时,课堂讨论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讨论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便于集思广益。例如,喷泉实验后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误解:只有易溶于水的气体才可以设计成喷泉。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同时还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物理学原理,所以每到这节新课时,我都会安排一节课作为一次研究性课题“喷泉实验的条件与设计”来探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讨论喷泉实验的实质,在讨论中我主要安排从以下步骤着手:
(1)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联想到与我们生活中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一致的,即形成压强差。
(2)氨气的喷泉实验利用了氨气的什么性质形成压强差?学生知道是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所以趁机引导,在实验中把氨气换成哪些气体也可以形成喷泉。学生已经感觉到溶解度不同的气体对喷泉实验的影响,意识到吸收液的作用。
(3)在(2)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溶解性气体,利用不同吸收液形成喷泉的实验设计,同时也完整归纳出形成压强差的条件。
(4)设计有色喷泉,如黄色的、黑色的。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激发。
(5)最后以高考题来巩固喷泉实验的原理,在训练中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敢大胆联想、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http://www.ahsrst.cn 五、注重探究式实验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探究能力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是能力的核心。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让高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讨论—解释事实或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化学实验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尤其是探究式的化学实验,在引导和组织学生的探究学习方面能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我在溴乙烷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溴乙烷在碱性水溶液中的水解这一重要性质,设计了两组探究式实验:①如何鉴定溴乙烷中的溴元素,让学生在原有方案中碰壁后再想到必须先让溴乙烷分子中的溴原子转变成br_,然后才能用agno3溶液鉴定br_。②溴乙烷水解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设计在水中加热水解和在naoh水溶液中水解的实验进行对比。这样让学生在探究式实验中自然地掌握了溴乙烷水解的性质和条件,而且兴趣盎然,学习热情高涨,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与方法。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六、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对立与统一,一个是求异,一个是求同,两者往往相互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也同时运用这两个思维。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
事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典型应用。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讨论和研究的思维训练,得出不同的答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集中性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个信息或各个条件朝同一个方向集中,得出一个最正确或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可以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不同设想,但不是代表每一个设想都可行,它还必须通过集中性思维的提炼,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事实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所以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例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既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更强,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实在繁多。
经验告诉我们,虽然新课标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鉴于人们的观念,实施起来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众所周知,高考是化学教学的“指挥棒”,不改变传统的高考命题模式,新课标理念就会形同虚设。我们欣慰地看到近年来各地新课标高考命题形式正在发生改变,高考化学试卷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考察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试题,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这种考试变革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把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2017-03-21 10:37 | #2楼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创新的世纪,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热点。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引导教会学生创新学习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灵魂,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㈠充分发掘数学的内在美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通过展示数学美,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问题要新颖、奇异,引起学生好奇心。解决问题时,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维美、方法美。知识整体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统一和简洁美,进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㈡数学问题生活化,把身边数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学中要多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如“今天以后的第 天是星期几?”必能激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
㈢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逼真的动态演示,打破学习数学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创新热情,为开展创新活动作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优化课堂教学,激起学生创新欲望。
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展示自己的自身的才华及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生动的讲解、丰富的联想、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激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踊跃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三、通过实施创新性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性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学生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创新性教学过程:
1 、注重探索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对数学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创新过程艺术性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的亲身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知识产生的基点上,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
2、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思维水平。思维的敏捷性是智力活动的速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培养其正确迅速的解题和运算能力,以及在学习数学时积极地思考、迅速地判断、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的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到解题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加强思维敏捷性的训练。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能力指学生从已知信息中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数学上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应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可见,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例如:求函数 = 的最大最小值。求解时可用以下多种思路:⑴利用函数有界性来解;⑵利用变量代换,转化为有理分式函数求解;⑶利用解析几何中的斜率公式,转化为图形的集合意义来解,等等。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寻求问题解法,沟通知识联系,克服思维定势,拓宽了创新广度,从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再次,教学中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补充条件,变化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发掘和再应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 4、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数”和“形”,是数学教学中的两大内容,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可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代数知识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利用数轴直观学习理解有理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直观、形象、便捷。
在几何教学中,通过几何图形的直观,注重对各种图形的表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可通过三种图形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比较,很快可找到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除此之外,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果教师长期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教学,有效训练学生借助图形直观,数形结合,训练学生进行对比、类比、联想,将会很好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驱动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增强。
四、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习态度上激励学生成为创新学习者,树立创新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过程的探索比结果是更有价值的学习。
在学习内容上,激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范畴和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不满足于对教师教学内容或问题的记忆或解答。教师可在课后延伸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一些开放题,探索题。合理设置课后思考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打破常规,发挥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解题能力更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需,挖掘潜能。
激励学生增加数学课外书籍的阅读,深入社会,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收集素材,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受到对于数的完整训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它超越学科体系和课堂教学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
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新课标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上具有全新的教育观,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性教学能力,不断唤醒、培养、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