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三维目标:
1.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业管理方式的完备,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形态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经济地位的原因,掌握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认识工具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树立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基本特征,掌握“工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的辉煌成就,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
3.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4.掌握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分析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萌芽的阻碍作用,认识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中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知识网络: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基础自测】见练习册 【课堂导学】
一、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1.起源: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反映了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2.农业耕作工具的演进
(1)中国农业曾经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
(2)东汉时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在某些地方逐渐取代了使用两头牛的耦犁。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逐渐得到推广。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
1.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中国古代多次改革,主持者都是期望通过对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使生产关系得到改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
2.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无偿的沉重的劳动。劳动者的徭役是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这些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和陵墓工程等。如秦王朝修建的阿房宫和秦始皇陵,调用工役达70万人。
3.地主和农民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两个最基本的阶级。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大都以土地私有为前提,同时注意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
4.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三、重大的水利工程
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借以缓慢进步的基本保障。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成功的典范。
2.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疑难突破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剖析:出现原因:小农经济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出现,牛力耕犁产生,这就使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成为可能。
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生活的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利弊: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生活也比较稳定。为了求得生存,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尤其注重改良土壤和施肥,使地力长期保持而不必休耕,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由于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济,这就利于小农经济自身和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
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小农经济十分脆弱,也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中国的农业文明是如何形成的
剖析: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是以农业为生,而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的补充。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耕作农具的改革和演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国家政治精神也体现着农业精神,表现为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中国古代农本经济的根本特点,是在最大限度上实行自给自足,为谋生而非为牟利,为消费而非为交换。手工业和商业同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相比,是末,不是本。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生产中,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当堂检测】
1、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 )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工业 2、牛耕普及全国是在( )
A.秦朝 B.汉代 C.唐代 D.宋朝 3、便于牛耕普及的耕作形式是( )
A.刀耕火种 B.二牛抬杠 C.火耕水耨 D.一牛挽犁 4、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 )
A.集体耕作 B.简单协作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庄园经济 5、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逐渐推广是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6、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 A.庄园经济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C.市场经济产生 D.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 7、汉代,农耕生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 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②曲柄锄和大镰出现
③一牛挽犁耕作方式出现 ④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推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两个最基本的阶级是( ) ①地主 ②农民 ③奴隶主 ④奴隶 ⑤平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③⑤ 9、古代中国土地过于集中( )
①导致耕者无其田 ②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③容易激起民众暴动 ④其根本原因是贵族、官僚、豪强霸占良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在封建社会的各朝代中经常出现土地兼并的现象,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时,受损害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知识梳理】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1、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 二牛抬杠(西汉) → 一牛挽犁(东汉) 唐代: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土地制度: 奴隶社会(商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
赋税沉重:“泰半之赋”
3、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徭役繁重
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
传说英雄:大禹治水
4、水利事业: 著名工程: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治理黄河: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1—5 ABDCD 6—10 BAAB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