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全集》札记——《雷蒙·邦塞赞》【原】
作者:听雨楼 出自:听雨楼 浏览/评论:829/10 日期:2009年9月23日 11:34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生于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田城堡。法国文艺复兴后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启蒙运动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也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一位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蒙田出身贵族,早年学习拉丁文,成年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1572年开始撰写《随笔集》,终其一生,不断对其增补、完善。1592年去世前,留下用来出第五版的手稿,死后由他的“干女儿”德·古内小姐整理出版。
蒙田是近代欧洲散文的创始人,“他是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的美称。”(P2)“就理性、知识加诸凡尘琐事而言,今日报刊随笔、网志博客,均发端于蒙田,他以虔诚之心思考人性,为后世开启现代之门,其丰赡深邃,令后来者尽享其荫庇。”(孙甘露)个人觉得,阅读蒙田,有似阅读《传道书》的感觉。阅读蒙田,最强烈的感受有三:一、博学多闻;二、行文结构上的二重奏,在他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随处旁征博引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构成一种时间和思想上的张力,显示一种大家风范与学问的根基。三、他的随笔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和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
阅读蒙田起因于帕斯卡尔,这一序列上溯则有奥勒留、爱比克泰德等晚期希腊哲人,下行则有同时代的培根,以及后来的叔本华、尼采等等。不过后世诸人多已失却先辈的平正高古之气,属于变徵。暑假曾选读过他的“论友谊”、“论人与人的差别”、“论睡眠”、“论书籍”等篇,很喜欢,平易通达,启人心智。
《蒙田随笔全集》,分上、中、下三卷,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译者有潘丽珍、王论跃、丁步洲、马振聘、徐和瑾、陆秉慧、刘方,系集体合作项目。这是蒙田随笔的第一个全译本,参与者均为翻译法国文学富有经验的学者,翻译态度极为认真(另现有马振骋独立译本,于2009年由上海书店出版)。全集共107章,百万字左右,各章长短不一,结构松散自然,其中最著名,也是最长的一章就是《雷蒙·邦塞赞》,达184页之多(110——294)。最近因写作“外国文学教材中的《圣经》与基督教问题”的论文,周末用了两个半天,一口气读完全文,顺便札记如下:
雷蒙·邦塞在《自然神学:或称创造物之书》里,“企图从人文和自然两方面寻找理由,去建立和证实基督教的所有信条,驳斥那些无神论者。”该书受到蒙田的父亲的推崇,临终前曾嘱托他将其译成法文。蒙田努力以赴,译成后又写了本文,替该书进行辩护,驳斥当时关于本书的一些批评意见。蒙田的辩护主要从两方面展开,1、尽管用人的道理来支撑信仰是不对的,但“利用上帝赋予我们的天然的和人体的工具来为信仰服务,仍是一项美丽和可敬的事业。”2、批评指责者的骄傲和自负,“从他们手中夺过人的拙劣的理性武器,叫他们在上帝的神威和权力面前低首下心。知识和智慧只能属于上帝,只有他能对自己作出评价,只有他能赋予我们值得骄傲的有价值的品质。”第二部分是主体,占174页。这其中充分展示了蒙田深刻的怀疑论观点,指出人的虚妄,理性的虚妄,强调对人的理性、智慧、知识、学问等要有一个限制,要给信仰留出地盘。本文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的蒙田的宗教思想表白。全文脉络如下;
P110→→引子 P112→→论第一责难 P120→→驳第二责难
P124→→人不了解动物(非常好的动物保护辩护词) P160→→论学问
P180→→皮浪派(怀疑派)
P190→→论神(上帝是一种不可理解的力量,以人的有限智慧,是不能窥测和谈论神的无限存在的,除非神向人施恩显示自己)
P127→→哲学意见(大人物的意见千差万别,何去何从?) P225→→论灵魂
P244→→理性、思想的限度
P256→→意见纷纭、风俗奇异、意愿不明 P276→→论感觉
P292→→论变化,结论——“只有上帝向他伸出特殊之手,他才会更上一层;只有他放弃自己的手段,借助纯属是神的手段提高和前进,他才会更上一层。”
▲“唯有信仰才能窥测和领会我们宗教的深奥精微。但是这也不是说,利用上帝赋予我们的天然的和人体的工具来为信仰服务,不是一项非常美丽和可敬的事业。通过学习和思考去赞美、传播和丰富信仰的真理,是我们对上帝之赐予作出最好的用途,没有别的工作和计划更值得一名基督徒去做了,这也是不容怀疑的。”P112以理性去荣耀神
▲“上帝对信仰和宗教,而不是对我们的情欲给予神奇的帮助。”P114信仰的纯洁
▲“这个世界是一座非常圣洁的神庙,人得到引导进入里面凝视神像,这些神像不是凡人的手创造的,而是受到神灵感应的手创造的;太阳、星辰、河流和土地,使我们通了灵性。圣保罗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凭藉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P118自然彰显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