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 电解质 :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混和物 物质 单质纯净物
强电解质:
电解质
弱电解质:
化合物
非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 HCl、NaOH、NaCl、BaSO4
。如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 SO3、CO2、C6H12O6、CCl4、CH2=CH2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2、NH3、CO2 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 BaSO4 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 BaSO4 全部电离,故 BaSO4 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速率 和离子结合成 分子的速率相等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 减弱 电离。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 表示酸,Kb 表示碱。 )
+-+-表示方法:ABA+B Ki=[ A][ B]/[AB] K 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7、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KW = c[H+]·c[OH-]
25℃时, [H+]=[OH-] =10-7 mol/L ; KW = [H+]·[OH-] = 1*10-14
注意:区分由水电离出的 H+、OH-的浓度与水溶液中 H+、OH-的浓度。注意:KW 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 KW 值一定
KW 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 (2)吸热 (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①酸、碱 :抑制水的电离 KW〈1*10-14
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吸热的)KW 增大 ③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 KW 〉 1*10-14 4、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1) pH=-lgc[H+] (2) pH 的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 甲基橙 、 石蕊 、 酚酞 。
变色范围:甲基橙 3.1~4.4(橙色) 石蕊 5.0~8.0(紫色) 酚酞 8.2~10.0(浅红色)
pH 试纸 —操作 。
注意:①事先不能用水湿润 PH 试纸;②广泛 pH 试纸只能读取整数值或范围 三 、混合液的 pH 值计算方法公式
混:将两种酸中的 H+
1、强酸与强酸的混合:(先求[H+]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 求其它) [H+] 混 =([H+]1V1+[H+]2V2)/(V1+V2) 2、强碱与强碱的混合:(先求[OH-]
混=([OH-]-]
[OH-]1V1+[OH2V2)/(V1+V2)
混:将两种酸中的 OH-
玻璃棒蘸取未知液体在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
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 再求其它)
(注意 :不能直接计算[H+]混,此时水的电离大于酸的电离)
3、强酸与强碱的混合:(先据 H+ + OH- ==H2O 计算余下的 H+或 OH-,①H+有余,则用余下的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H+]
混;OH-
有余,则用余下的 O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OH-]
混, 再求其它)
四、稀释过程溶液 pH 值的变化规律: 1、强酸溶液:稀释 10n 倍时,pH 稀 =
pH 原+ 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 7)
2、弱酸溶液:稀释 10n 倍时,pH 稀 〈 pH 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 7) 3、强碱溶液:稀释 10n 倍时,pH 稀 = pH 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 7) 4、弱碱溶液:稀释 10n 倍时,pH 稀 〉 pH 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 7) 5、不论任何溶液,稀释时 pH 均是向 7 靠近(即向中性靠近);任何溶液无限稀释后 pH 均接近 7
6、稀释时,弱酸、弱碱和水解的盐溶液的 pH 变化得慢,强酸、强碱变化得快。 五、强酸(pH1)强碱(pH2)混和计算规律 1、若等体积混合 pH1+pH2=14 则 溶 液 显 中 性 pH=7 pH1+pH2≥15 pH1+pH2≤13 pH1+pH2=14 pH1+pH2≠14 则溶液显碱性 pH=pH2-0.3 则溶液显酸性 pH=pH1+0.3 V 酸:V 碱=1:1
〔14-(pH1+pH2)〕V 酸:V 碱=1:10
2、若混合后显中性
六、酸碱中和滴定:
(一)、中和滴定的原理
1. 概念: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酸)的实验方法。
—
2. 原理:H++OH=H2O 即酸能提供的 H+和碱能提供的 OH-物质的量相等。
n ? c酸 ? V 酸 c = 酸 碱n ? V碱 碱
式中:n——酸或碱中氢原子或氢氧根离子数;c——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
V——酸或碱溶液的体积。 (由滴定曲线可知)
② 酸强碱相互滴定,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
②若反应生成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则选用酸性变色范围的指示剂(甲基橙);若反应生成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则选用碱性变色范围的指示剂(酚酞) ③ 蕊试液因颜色变化不明显,且变色范围过宽,一般不作滴定指示剂。 3. 实验重点 ⑴.准确测定两种溶液的体积
⑵.判断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选用合适的指示剂。
(二)、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 (1) 仪②滴定管的刻度,O 刻度在 上 ,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全部容积 大于 它 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②滴定管可以读到小数点后 一位 。
(2) 药品: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3) 准备过程:检漏 (4) 试验过程
洗 :将实验所需的滴定管、锥形瓶等仪器洗涤干净,滴定管需要用对应的酸碱液进行
润洗;
↓
取:调节液面在零刻度或零刻度以下,排除尖嘴部分的气泡;
↓
滴:先快后慢,2~3 滴酚酞,左手控制活塞,右手震荡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滴定终点的判断:加最后一滴标准溶液,颜色突变,30s 不褪色; ↓
读:眼睛与凹液面相平; ↓
记:记录滴定前后滴定管的读数; ↓
算:计算待测液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