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人物
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于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通论》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案例 1、垄断案
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漫长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思考与讨论: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你认为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2、 请阅读下列资料,并结合有关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人口总量上占世界的绝大多数,其总收入仅占全球总产值的一小部分。例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这几个约占世界总人口一半的国家的总收入仅占世界总产值的六分之一。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国家、日本、加拿大等国的总收入和人均收入这两项指标一直居世界前列。目前,世界上不到400位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财产超过全球一半人口的年收入的总和。在过去的30年里,占全球人口20%的最贫穷者的收入在世界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从2.3%下降到1.4%。与此同时,全球最富有的20%的人口在世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70%上升到85%。据统计,从1960年到1993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的差距增大了两倍,从5700美元拉大到15400美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曾指出:“至少有100来个国家15年来一直处境不佳,由于发展水平低而未能享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另有资料指出,全世界至少有2/3的人被排斥在经济全球化之外,并受到全球化的伤害或被全球化所忽视。
几十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向发达国家支付了巨额利息,然而其外债的规模仍然在不断增长。例如据拉美经济委员会的统计,从1992年到2001年的10年中,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9个国家支付的外债利息高达4830亿美元,同时,其债务总额却增加了2380亿美元,共计达到7090亿美元,其中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委内瑞拉和秘鲁等七国的外债就占了拉美外债总额的91%。而与之相对照,拉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外债总额尚为36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相对较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其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但是,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据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发展报告》的统计,从1994年到1996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由1613亿美元增加到2438亿美元,其中流向东亚和拉美的外资由1246亿美元增加到1830亿美元,流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外资仅由52亿美元增加到118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全部外国直接投资的80%流向了亚洲和拉美的12个国家。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长期在1/5~1/3之间徘徊,发达国家则一直占绝大部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长期以初级产品为主,其出口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而波动很大,其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即出口同样多的产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不断减少)。少数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制成品为主,它们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份额,但这些国家也常常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而处于不利地位。受到以上因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难以得到提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尤为悬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世界科学报告的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在全世界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高达85%,而中国、印度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研究与开发的开支总计所占全世界的比重仅约为10%,其他大多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开支就更加微乎其微了。不仅如此,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还拥有世界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余不到一半的大部分集中在独联体、中欧、东欧以及印度、中国、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尤其在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科技人才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加悬殊。
人们通常用两个以下指标来衡量全球化的程度: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的变化、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据1996年《世界银行政策与研究报告》,在经济增长最快的东亚地区,实际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1975年—1984年平均每年增长1.2%,1985年—1994年平均每年增长1.5%;而南亚地区同期这一指标分别为0.2%和0.3%;中东、北非地区分别为-0.3%和0.1%;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分别为-0.5%和-0.15%。从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东亚地区1981年—1983年平均为0.8%,1991年—1993年上升到1.2%;南亚地区两个时期分别为0.5%和0.1%;中东和北非地区分别为1.0%和0.25%;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分别为0.3%和0.15%. 思考与讨论:
(1)请结合上述资料以及相关知识,描述经济全球化目前的主要发展特点和状态。
(2)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上述特点和状态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会如何?
(3)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并指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策略应当是怎样的?
包括发达国家和多边国际经济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