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 doc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总论

一、会计的概念

(一)定义(属于新大纲中修改的内容,重点掌握):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要点: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3.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转化为货币的会计信息 4.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管理活动。 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在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者价值运动。

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企业的资金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前者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债权人权益(企业的负债)。企业的资产,一部分形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企业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企业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缴纳各项税费,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这部分资金将离开企业,退出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

1,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2,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信息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和方法(重点掌握)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一)进行会计核算

1.定义: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报告。

(二)实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

(三)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确认、计量、报告所采用地各种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构成。

会计循环是指按照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

三、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重点掌握)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它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假定,是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明确的前提条件。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1.会计主体的概念: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一般来说,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报表的企业或单位就构成了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个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可以是单一的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2.强调:

(1)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又称为法律主体。根据会计主体的定义可知,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不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例如企业内部的某个单位)。(易考判断题)

(2)会计主体简单地说就是能够进行独立会计核算的单位,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具有绝对的独立性,不仅要与其它会计主体分开,而且还要独立于本企业主体的所有者。也就是说,当企业与业主有经济往来时,会计应将业主当作另一个实体,做到往来账面清楚。

3.会计主体前提的主要意义:

(1)根据会计主体前提可知,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业务,不能核算和监督其它主体的经济业务。例如:A公司的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A公司的经济业务,不能核算和监督B公司的经济业务。

(2)会计主体前提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例如:不能把本企业股东或者职工个人的收入作为本企业的收入核算;

(3)该假设前提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它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有关。例如:购买一批原材料,只需要在本企业账中反映原材料增加就可以了,不必反映卖方企业的库存商品减少。卖方企业的库存商品减少在卖方企业的账中反映。

〔二)持续经营 1.持续经营的含义: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2.持续经营前提的意义:

持续经营前提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

明确了这个基本前提,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为解决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问题提供基础。例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发挥作用,如果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进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3.说明:

持续经营只是一个假定,任何企业在经营中都存在破产、清算等不能持续经营的风险,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长生不老,一旦进入破产清算,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三)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的含义: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会计分期前提的意义: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清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3.会计期间:

在我国,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都是按照阳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计算,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会计核算的前三个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

(1)会计主体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空间范围,是持续经营前提和会计分期前提的基础;

(2)持续经营前提是会计分期前提的基础,会计分期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 (四)货币计量 1.货币计量的含义: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2.货币计量前提的意义:

由于货币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其它的计量单位,如实物计量和时间计量,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也不便于汇总经济信息。因此,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收支等情况。

3.记账本位币(判断题):

记账本位币是记账使用的货币种类,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注意:

(1)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2)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四、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1、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的标准,合理确认当期损益的一种会计基础。

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

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1、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机器相关部门和社会公

众等。

2、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可靠性:指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中立。

相关性: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可理解性:指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可比性: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实质重于形式:例如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实现了收入,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现。重要性需要依赖职业判断。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现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六 会计准则体系

(一)、会计准则具有严密和完整的体系。我国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小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准则》。

企业基本准则内容: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

企业具体准则内容: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报告类准则。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与分类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会计要素是指根据交易或者事现的经济特征对财务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类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三项,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的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三项,即收入、费用和利润,是资金运动相对运动状态的表现,在利润表中列示。 二、会计要素的确认 1.资产

(1)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特征:

第一,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 第二,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第三,资产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的确认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3)分类

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指在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者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2.负债

(1)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特征:

第一,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第二,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第三,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的确认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3)分类:

负债按其偿还期限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偿还,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的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帐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

(1)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说明:企业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债权人,一个是所有者。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负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2)特征:

第一,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第二,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可还给所有者; 第三,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的分配。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3)所有者权益的分类(需要牢记):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具体表现为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 doc

第一章:总论一、会计的概念(一)定义(属于新大纲中修改的内容,重点掌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要点: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3.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将企业经济活动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ruh22cafs81m9s40mcz3j4le87moy00ja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