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植树的历史故事
沙俊其庆功栽杨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次打胜仗后,他都要下令将士们在获胜的战场上广种杨树,以示胜利。后来就连抓到的俘虏也要他们种树,作为“同庆”活动。随着他的持续胜利,这种“庆功栽杨”发展到栽柳、植槐,后来,很多诸侯国受其影响,把这种植树活动作为一种庆典延续下来。 董奉治病造杏林
是三国时的名医,他规定,凡经他手治愈的病人,都必须种植杏树。轻病者愈后栽杏一棵;重病者愈后栽杏五棵。在他的一生中,就这样栽杏树几万棵。至今,人们仍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佳话来赞美德高望重的医生。 文成公主思乡植树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所以,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文天祥寓志植树
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在家乡植了五株柏树,其中一株是尾梢入
土,蔸根朝上倒栽。他说“吾异日大用,必尽忠报国,此柏当年也。” 隋炀帝为柳赐姓
【隋炀帝下扬州时曾诏谕民间在运河两岸栽柳,还赐柳树姓“杨”。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柳树为“杨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
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诸葛亮与桑树
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不但是勤奋工作的典范,还是清正廉洁的典范。从“亮躬耕陇亩”(《三国志》)的记载看,成都的八百株桑树,可能是他工作之余亲自栽种。 柳宗元美市容
柳宗元是一位亲自种树、并对种树很有经验的封建官吏。他任柳州刺史时,在自嘲诗中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对种树的描述更具体:“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手种”,说明是作者亲自种,后一句则描述了春天柑树枝繁叶茂、一派碧绿的景象。这并非是诗人的艺术夸张,韩愈《柳
州罗池庙碑》中,对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种植树木花草的事迹均有记载。
柳刺史不但亲手种树,对种树还很有经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些话,是他对种树能够成活并生长良好的深切体会。 苏轼植松树
宋代文学家苏轼,少年时就喜种松树,在《戏作种松》中说:“我昔少年日,种树满松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在他两任杭州知州时,都曾在湖边筑堤种芙蓉、杨柳等树。“杨柳满长堤,花吹路不迷”。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使西湖增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问柳花”的美景。 左宗棠戍边植柳
【清代名将左宗棠由甘肃进军新疆时,命令军队沿途栽柳,人们呼为“左公柳”。】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及进军新疆的途中,大力倡导植树造林,特别重视在官道两旁植树。在由潼关往西经边界的长武、泾州、平凉、兰州,穿过河西走廊,西出玉门关、安西直达哈密、乌鲁木齐以西,长达三四千里的官道两旁栽种树木200多万株,浓荫蔽日,翠幄连云,绵延数千里,成为当时塞外一道壮丽的风景。为了保护树木,左宗棠曾亲拟布示: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怀酒阳关,人嘶马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
这既是极其严厉的护林告示,也是将儒将风采跃然纸上,反映了他教化人民的一片苦心。左的慕僚杨昌浚盛赞左公率部戍边,沿途广植杨柳的佳句,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吟诵: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可惜这些树木大多毁于战争和自然灾害,但至今平凉、六盘山麓和阿克苏等地,还有一些几人合抱粗的“左公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