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问题的应用引发的思考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问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现在在义务教育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上。这类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从猜测到使用“假设法” 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鸡兔同笼”问题有很多的变式,如“龟鹤问题”、租船问题、植树问题、购买邮票问题等实际问题均与“鸡兔同笼”问题本质相同。
有一次,给女儿讲题,这道题让我想到了很多,以前,数学老师也有人问类似的题型,很多人用方程解出来,但是,对于没有接触方程的学生无法讲明白,那时居然没有想到与“鸡兔同笼”问题联系起来。现在,想想发现有很多题不必使用方程,换个角度思考就会迎刃而解。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思路就可以应用到此类题型中。这类题型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定式于某种形式或死记口诀,应打开学生思路,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思考这种数学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只是以条件的不同而决定思路是否行得通。
例如:鸡兔同笼,头20个,足62只,求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思路一:先假设它们全是鸡,共有多少条腿,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看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1只兔,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兔。20×2=40条,62-40=22条,22/2=11只,那么鸡的只数就是20-11=9只。
思路二:我们设想,每只鸡都是“金鸡独立”,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两条后腿,像人一样用两只脚站着。现在,地面上出现脚的总数的一半,也就是62÷2=31(只)。
在31这个数里,鸡的头数算了一次,兔子的头数相当于算了两次。因此,从31减去总头数20,剩下的就是兔子头数:
31-20=11只, 当然鸡就有20-11=9只。
答:有兔子11只,鸡9只。
思路三:把总腿数都看成鸡的腿,有几只鸡,62÷2=31只,这样就把每只兔子的四条腿算成了鸡,有多少只兔就多算了多少只。总脚数÷2—总头数=兔的只数
那么,下面这道题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