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网络发展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
三大网络: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网络发展趋势:宽带网络;全光网络;多媒体网络;移动网络;下一代网络。 电话系统组成:本地网络;干线;交换局。
ChinaNET:CHINAPAC;CHINADDN;PSTN。文件共享、信息浏览、电子邮件、网络电话、视频点播、FTP、网上会议。
三网合一:把现在的传统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由一个全数字化的网络设施来支持包括数据、语音和图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通信。 高速网络技术表现:B-ISDN、ATM、高速局域网、交换局域网、虚拟网络。 宽带网络分为:宽带骨干网、宽带接入网。
骨干网:核心交换网,基于光纤通信系统的,能实现大范围的数据流传送。 接入类型:光纤、铜线、光纤同轴电缆混合接入、无线接入。
全光网络:以光节点取代现有网络的电节点,并用光纤将光节点互连成网,采用光波完成信号的传输、交换等功能,克服了现有网络在传输和交换时的瓶颈,减少信息传输的拥塞、延迟、提高网络呑吐量。
移动网络主要技术:蜂窝式数字分组数据通信平台;无线局域网;Ad hoc网络;无线应用协议WAP。
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通信子网组成:网络节点、通信链路。
网络节点:也称转换节点、中间节点,作用是控制信息的传输和在端节点之间转发信息。可以是:分组交换设备PSE、分组装配/拆卸设备PAD、集中器C、网络控制中心NCC、网间连接器G。统称为接口信息处理机IMP。
存储-转发:信息在两端节点之间传输时,可能要经过多个中间节点的转发,这种方式称为存储转发。
计算机网络功能: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用户间信息交换。
计算机网络应用:办公自动化OA;远程教育;电子银行;证券及期货交易;校园网;企业网络;智能大厦和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三A:CA通信自动化;OA办公自动化;BA楼宇自动化。 拓扑:星型、总线、环形、树形、混合、网形。
拓扑选择考虑因素:可靠性;费用;灵活性;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拓扑分类:点-点线路通信子网的拓扑(星、环、树、网);广播信道通信子网的拓扑(总线、树、环、无线)。
星型优点:控制简单;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方便服务。缺点:电缆长度和安装工作量可观;中央节点的负担较重,形成瓶颈;各站点的分布处理能力较低。
总线优点:所需要的电缆数量少;总线结构简单,无源工作,可靠性较高;易于扩充,增加或减少用户比较方便。缺点: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限制;故障诊断和隔离较困难;分布式协议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送,不具有实时功能,大业务量降低了网络速度。 环形优点:电费长度短;可使用光纤;所有计算机都能公平地访问网络的其它部分,性能稳定。缺点:节点的故障会引起全网故障;环节点的加入和撤出过程较复杂;环形结构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采用令牌传递的方式,在负载很轻时,信道利用率相对比较低。
按网络交换方式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WAN、MAN、LAN。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广播方式;点对点方式。
机构: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U国际电信联盟;ANSI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ECMA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ITEF因特网特别任务组。 第二章
协议: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就称为网络协议。 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网络分层体系结构:除了在物理介质上进行的实通信外,其余各对等实体间进行的都是虚通
信;对等层的虚通信必须遵循该层的协议;n层的虚通信是通过n/n-1层间接口处n-1层提供的服务以及n-1层的通信来实现的。
层次结构划分原则:每层的功能应是明确的,并且是相互独立的;层间接口必须清晰,跨越接口的信息量应尽可能少;层数应适中。
物理(PH)层功能:定义了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其作用是使原始的数据比特流能在物理介质上传输。
数据链路(DL)层功能:比特流被组织成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并以帧为单位传输,帧中包含地址、控制、数据及校验码等信息。主要作用是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是无差错的数据链路。流量控制。
网络(N)层功能:关心的是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主要解决如何通过路由选择使数据分组跨越通信子网从源传送到目的地的问题。
会话层功能:组织和同步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间的通信。
表示层功能:为上层用户提供共同的数据或信息语法表示变换。编码转换、数据压缩、恢复和加密解密。
通信服务类型:面向连接服务;无连接服务。
面向连接特点:数据传输过程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分组不需要携带目的节点的地址。
无连接特点:每个分组都要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的地址,各分组在通信子网中是独立传送的。 确认:数据分组接收节点在收到每个分组后,要求向发送节点回送正确接收分组的确认信息。 重传机制:在规定时间内,如果发送节点没有接收到接收节点返回的确认信息,就认为该数据分组发送失败,发送节点重传该分组。
TCP/IP层次:应用层、传输层、互连层、主机-网络层。
OSI和TCP/IP比较:共同之处:两者都是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并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而且两个模型中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个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不同之处:OSI有七层,TCP/IP只有四层,都有网络、传输和应用层,其它的层并不相同;在于无连接的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范围有所不同。 第三章
物理层:在物理信道实体之间合理地通过中间系统,为比特传输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去除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和规程性的手段。主要功能: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为DL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