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民族声乐花腔作品音乐特征和演唱技巧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民族声乐花腔作品音乐特征和演唱技巧

摘要:民族声乐花腔作品层出不穷,本文总结归纳民族声乐花腔作品音乐特征,把民族声乐花腔作品分为传统型和创新型两大类,从民族音乐色彩、旋律创作手法以及对伴奏的配器来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区分,歌曲创制上由单一的旋律线条逐渐中西结合,更加多元化;然后仔细分析民族声乐花腔作品的演唱技巧,针对气息、共鸣腔体、咬字发音、艺术处理表现中的难点,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民族声乐;花腔;音乐特征;演唱技巧

花腔“‘Coloratura’源自德语Koloratur,是旋律的精致灵巧的装饰,以急速走句、华彩乐段、颤音、华彩经过句等一系列方式,按预写的乐谱或即兴演唱。” 1这一概念是美声唱法中的一个声乐技巧,有着音域跨度大、部分音区高、音符交替出现、流动速度快等特点。 我国第一首被定义为花腔的作品应是周淑安的《安眠歌》,该曲歌词简洁,以加花的形式呈现一个主题与它的七个变体,变体的最后还运用了花腔演唱技巧。为使现代花腔艺术歌曲在国内不断被发展,被称为“中国花腔第一人”的尚德义先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第一首花腔艺术歌曲《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以其新颖的形式,亲切的旋律,成功将花腔艺术歌曲被大众所接受。直至今天,我国出现了如白诚仁、施光南、徐景新、胡廷江等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他们中西贯通博采众长,继承吸收了众多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如:四川清音哈哈腔、梆子剧婉梆、黄梅戏生活小调等,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写出了非常多优秀的民族花腔声乐作品。从1930年创作的《安眠歌》至今,我国的民族声乐花腔作品正“势如破竹”,全面发展,渐渐的走出了一条极具我国民族特色的歌曲创作发展道路。 一、民族声乐花腔作品的音乐特征

在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这条道路上,凝结了我国众多优秀作曲家的智慧,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在创作初期,根据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差异等原因,创作的歌曲多具有地域特征鲜明,乡土风情多样的特征,让人感到亲切易上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批优秀学者在留洋之后汲取了西方优秀的创作理念,歌曲写作的创作技法与主题逐渐变化并加以融合到我国民族声乐歌曲的创作之中,因此,本章节将分为两类来进行探究。 (一)传统型花腔作品

从民族音乐色彩来看,我国的花腔作品民族色彩基调鲜明。有常用五声调式进行写作的作品,例如《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首我国花腔艺术的推进曲,从五度相生律出发,旋律线条多连贯。有带有民族风味的特色旋律的作品,例如《牧笛》,采用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七声音阶进行写作,极具哈萨克族风格。还有直接根据我国民歌进行改编的花腔歌曲,例如《玛依拉变奏曲》、《青春小鸟》(胡廷江改编版)等。五声调式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是东方文化的智慧结晶,与西方大小调音乐有着截然不同的音乐色彩。

花腔作为“舶来品”,在之后的作品构思、各种桥段的创作使用与搭配、音色的设计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创作手法。赵梅伯先生将花腔技法归纳为七类,分别是:捷音的唱法、回音、震音、倚音、琶音、跳音、其他。2笔者将这些创作手法归纳举例如下: ⑴装饰音式

如民族花腔作品《苗岭的早晨》,拟声花腔部分用装饰音(见谱例1-1)模拟了清脆的鸟鸣声,以及空旷山谷回荡的回声。 谱例1-2

⑶和弦分解式(也称断音技法)

如《火把节的欢乐》(谱例1-3),在同音反复的基础上,加入了三和弦二转位的写作手法。 谱例1-5

二、民族声乐花腔作品的演唱技巧

我国的声乐发展可以说是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从传统的曲艺说唱艺术、戏剧艺术,发展到既继承传统艺术又吸收西洋声乐的民族声乐,可谓在多元化的今天走出了一条文化自信的道路。随着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在保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唱法的同时,又吸收美声唱法科学发声和系统训练体系的优点,让歌者在科学发声的同时,延长声带寿命。 (一)气息支撑

欧洲声乐大师伊丽莎白·舒曼说:“歌唱就是呼吸。”气息对于歌者来说就像是地基对于房子而言,是坚固和稳定发展的根本,在花腔演唱中更是至关重要。现今普遍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虽然民族唱法有其独特的民族性,但也借鉴了美声唱法,所谓“气沉丹田”就是指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花腔演唱中吸气时身体呈现自然放松的状态,横膈膜随着气息的进入下压,肺部充气扩张,形成一个气压差。在歌唱时,横隔则保持张力,产生一个与后腰对抗的力量。花腔声乐作品中常使用跳音来表现音乐灵巧性,演唱中应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基础上,注意横膈肌的紧张感与弹性,让身体适度的放松,生理上“断音是横膈肌上下轻微颤动与声门敏捷发音相结合的效果。”3就像“拍皮球”,两头都应联动配合。以《春天的芭蕾》中花腔乐句(谱例2-1)为例: 谱例2-1

在演唱这类型的跳进上行花腔唱段时,常会出现气息上浮,歌唱弹性不足的情况,所以。为更清晰横膈肌的弹性与紧张感,可以加入跳音练习,感受横膈膜的韧性,做到气息不僵硬,随着歌唱流动,切勿外推形成漏气,这样方可清晰发声。

以《鸟儿在风中歌唱》的花腔乐句为例,显示出音区跨度大的特点,谱例显示音区从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B,跨了近两个八度,并且全曲开头标注了Adagio(慢板)的音乐术语,这就需要演唱者有很强的气息控制力。但是许多歌者在碰到此类花腔乐句时,总害怕气息不够,大量进气,从而造成吸得太饱,身体僵硬的情况,可以尝试将身体中所有的气吐完,然后腹部突然放松,感受空气的被动灌入,重复多次此动作,找准肌肉运动状态,在之后演唱此类型的歌曲时就会发现气息逐渐够用。并且谱例中的连音线体现了其抒情性,因此切不可为节约用气出现闭气现象,而是均匀出气,放松身体,让此类花腔唱段优美连贯发声。 (二)发声共鸣

气息作为花腔演唱基础,使声带振动发声,那么共鸣就如同一种装饰,好的共鸣可以给花腔增添更多艺术美感。目前我们一般考虑的人声共鸣有三种: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喉咽腔)共鸣,简单来说就是腔体中充满空气,在发声时产生共振。演唱花腔时,共鸣腔体的运用其实是混合的,从听觉上既要保证低声区音响效果丰满、浑厚,又要避免高声区出现发尖、过硬、发散的错误音响。帕瓦罗蒂认为:“所谓发声法,也就是返还自然的最放松的一种方法。”所以避免上述错误音响的关键在于一个“松”字:一是松下巴,二是松舌根。花腔音域广音区高,演唱需运用鼻腔、头腔等靠上的共鸣腔体,口腔要始终呈现出一个“打哈欠”的状态,也就是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让学生“贴着咽壁吸着唱”4,帮助歌者腔体的打开,便于发声管道形成统一,保证色彩丰富的音色能够直传人心。

以《炫境》中唱段为例,词的特征要表达出炫的情感,就需要共鸣腔体的运用。在演唱时,下巴发紧不仅影响声乐发声,有时还影响面部轮廓,出现“地包天”的现象。所以在日常发声训练时,可将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卡在脸颊两侧,支撑起上牙关,下巴放松下放,口呈现“o”型,当开始发声时,若下巴用力,上牙关就会咬到口腔内壁,从而提醒演唱者注意下巴的松弛。大多歌者在初学声乐时,舌头回缩造成舌根紧张,使口腔后部和咽壁难形成空间感,影响共鸣器官的发声,造成音响干涩发硬。可将舌头拉出口腔,从发声训练开始,适应各个音区舌头的摆放位置,接着加入声乐作品进行训练,尽量在此动作的基础上咬清字音,长久达到肌肉记忆。 (三)咬字发音

歌词语言是一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首作品表达情感的主要艺术形式。美声花腔作品多使用意大利语等来进行创作,由五个元音:a、e、i、o、u来达到最后的统一,要求在演唱时字与字的转换要不露痕迹,不破坏旋律线条,特点在于“突出声音的圆润通畅”5。而在演唱民族花腔声乐作品时,讲究的是字正腔圆,所以咬清字音尤为重要。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写道:“字若不真,曲调虽和,而动人不易。”而汉语发音又较为复杂,有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平仄声之分,其中“民族唱法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特别强调咬字的准确和真切,讲究字的头、腹、尾,讲究行腔的抑扬顿挫和韵味”6。民族花腔作品常常在乐句唱词之间穿插花腔唱段,在使用唇、齿、舌等发音器官时,用力部位要分明,切不可咬死,咬不清,特别是在唱高音区部分时,由于音区和口腔咽壁的变化,可能会产生声音过紧、过尖的状况,可在平时的训练中只唱韵母来练习,习惯咽腔位置的摆放。

民族花腔与我国传统戏曲有着密切的关联,以《卜算子·咏梅》这首作品为例,保留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借鉴了京剧唱腔中西皮腔的演唱风格,此唱腔需注意,咬字不可僵硬,并且每个字头都要说清楚。“飞”字的声母“f”,韵母“ei”皆为闭口音,在咬字时应避免口腔过扁,咬清声母后快速归韵。其中“雪”和“”到“字极具声腔特色,”雪“字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唱出韵味,”到“字则要在前音小字二组D的基础上加入滑音,滑到小字二组C,在咬字后,将声音甩入头腔,唱出旦角声腔的特色。不管是民族花腔作品还是带有戏剧色彩的民族花腔作品,都要做到唱清字音,让听众了解歌者唱的是什么,方能一起进入歌唱的艺术世界。 (四)艺术处理表现

民族声乐花腔作品音乐特征和演唱技巧

民族声乐花腔作品音乐特征和演唱技巧摘要:民族声乐花腔作品层出不穷,本文总结归纳民族声乐花腔作品音乐特征,把民族声乐花腔作品分为传统型和创新型两大类,从民族音乐色彩、旋律创作手法以及对伴奏的配器来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区分,歌曲创制上由单一的旋律线条逐渐中西结合,更加多元化;然后仔细分析民族声乐花腔作品的演唱技巧,针对气息、共鸣腔体、咬字发音、艺术处理表现中的难点,提出意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r7245nefb5dq8n1sig30fluh9bohz00ug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