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教授工作室等新模式。学校将对各专业合作育人成果进行监督考核和激励,推出典型案例予以表彰。
2.以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20XX年,启动对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的重点检查和建设成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建设成效实行限期整改和激励举措。进一步加大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和建设的力度。
3.深入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0XX年大力实施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部分专业进行整合与改造,探索“外语+专业”、“专业+外语”、“专业+技能”等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培养人才的机制。完善双学位、双专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20XX年,所有在本科专业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双学位和辅修第二专业。
4.进一步实施中外合作培养模式,拓展国外高校合作培养人才项目;发挥我校商贸物流专业特色,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物流方面的合作培养项目。
5.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20XX年,在实力较雄厚的基础学科专业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组建1-2个创新实验班。以工商管理管专业为依托,引进优化校内外资源,开出1-2个创业实验班。 (六)坚持需求导向,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
坚持“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导向,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试
6
点工作。继续完善选课制、导师制,弹性学制、学分互认、重新学习、主辅修制、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等教学管理配套制度、加强环节管理和平台建设,扩大学生选择范围,20XX年通过验收,获批学分制收费。具体包括:
1.提高通识与专业选修课程的数量与质量,20XX年新增选修课程50-60门。
2.深入推进20xx级学生的选课管理,查缺补漏,补齐短板。总结改革经验,稳步推进20XX级新生的学分制改革,加强宣传和指导。 3.完善学业导师制。发挥20xx级学业导师示范带动作用,完善学业导师配备、考核与表彰等制度,做好20XX级新生学业导师落实工作。
4.完善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选课指导工作。 5.继续实行弹性学制,休学创业,全面落实创新创业实践学分。20XX年起实施按学期进行毕业资格审核。 (七)创新课程建设机制,推进优质课程建设
按照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优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建设机制,推进优质课程建设。主要包括:
1.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行业标准对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实践课比重,实践学分比例工农医类专业逐渐达到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20%以上。
7
2.成立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指导制定校院两级课程建设规划。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完善各类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3.加强课程平台建设,提高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利用新建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课程中心,利用3-5年时间,实现全校4000门课程全部分批次上网工程。近三年所有立项在建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双语课程、通识课程,以及网络在线课程要在20XX年12月份完成平台建设。
4.加强核心课程建设。20XX年度通过课程平台,完成10门通识核心课程和100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申报建设工作。
5.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坚持自主建设与引进共享相结合,积极参加国内高校或区域慕课联盟,组织教师承担联盟慕课建设任务,20XX年为慕课联盟提供具有我校特色的在线课程3-5门,建设校内网络课程10门,引进优质网络在线课程50门。
6.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引进、跨校课程共享和校内课程资源库建设。 (八)坚持三个转变,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扎实推进“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三个转变,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体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互联网+”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参与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进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具体内容与目标:
1.继续推进基于“互联网+教学”和“互联网+课程”的创新课堂
8
建设。20XX年上半年, 完成学院教师层面的建设与展示活动,20XX年下半年,进行校级创新课堂的检查验收。
2.继续推进基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青年教学能手评选工作,20XX年评出10名青年教学能手,面向全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示范。 3.继续评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示范项目。20XX年评选10项,纳入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4.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运行机制,扩大小班授课班级的比例,减少大班授课的比例。20XX年,大班授课的班级数量控制在班级总数的10%以下。班级人数达到200人的,必须分开组班,大班额人数一般控制在150人以下。
5.完善师生定期见面制度和课后辅导制度。 (九)突出能力考核,继续推进考试综合改革
改革学生评价考核方式,探索“分段教学、多次考核、多样考试”。加强过程性考核,注重对作业、出勤、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课程论文等过程性环节的考察。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可采取口试、笔试、操作、开卷考试、课程论文、项目设计等多种考核方式;实行教考分离、题库命题、外出命题、机考等考试改革。
探索非标准化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立足能力与素质考查的非标准化、综合性考核方式,探索免考、自测、自考等考核方式。20XX年实现200门课程的外出命题,120门课程的机考,100门课程的题库命题,100门课程的非
9
标准化能力测试。
继续加强考风建设,严抓考试纪律,严格考试督察。结合审核评估继续加强考试专项评估工作。
(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主题,开展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主题,以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发挥项目示范辐射作用,争取在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学研究立项和教学成果争取更大突破,并做精做强。主要内容与目标:
1.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重大突破。20XX年,凝练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主题,为20xx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争取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更多突破。20XX年,力争获得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支持计划项目1项,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8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1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 3.加强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专项建设。一是20xx年度、20xx年度、20XX年度、20XX年度所有立项建设的课程类项目的中期检查、结项验收和项目鉴定。二是20XX年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校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
(十一)加强教研室建设,推进教研活动制度化
发挥教研室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积极作用,以教研室为单位积极开展基层教研活动,推进教研活动的制度化和常规化,以此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具体内容与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