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科学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
草业科学是以维持系统健康和获得草地农业系统持续服务功能为目的,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生产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作为一门专业口径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草业科学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针对已经发展三十余年的草业科学,更需要注入创新元素。(2)有利于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过去的本科教育是批量化教育不管学生自身特点,用一种模式教育所有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导师可按照学生特点来指导学生学习,推行个性化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同时,导师制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提高自己才能的机会条件。草业科学有多个不同发展方向,从草坪、天然草原、人工草地等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实体出发,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3)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作为导师经常主动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生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创造更多的机会,能切实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和咨询作用[1]。
1.本科生导师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制是伴随着学分制而出现的,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而刚从中学升人大学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政治辅导员一般只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任课教师只对其所教的课程负责,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则往往无人负责。所以许多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独自“摸着石头过河”,等到摸出道道时已临近毕业。为了密切教与学的联系,使学生少走弯路,在本科生阶段实行导师制显得尤为重要。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具有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等主要特点[2]。
2.本科生导师制是本科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和心理仍处于不稳定的发展阶段。导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朝良好特点方向发展,使大学生充满活力地学习和生活,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为以后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科生导师制是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尤其针对具有若干专业方向的草业科学而言更显重要。导师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这些使导师制超越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功能,而成为一个影响学生的重要过程[3]。
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由导师、学生、管理者三者构成导师制方面齐抓共管。一般来说,可成立校、院(系)两级导师制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为校导师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导师制实施办法,定期就导师的工作情况、考核、评优等进行研究;院(系)级管理机构为院(系)导师工作分委员会,主要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及监督工作,并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选拔合格的本科生导师是导师制的基础。学校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应对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经验等各方面权衡评价,也应当对导师的学历、职称工作经验等提出一些要求。导师应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其任职条件是:(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2)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品德高尚,教
书育人,爱岗敬业;(3)具有丰富的草业科学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熟悉教育规律;(4)明确草业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熟悉、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5)原则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导师应具备的条件可以从年龄、身体状况、学历、专业职务、工作岗位与高校工作经历、学术水平、道德修养、政治素质和聘用年限等十个方面考虑。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
首先,制定导师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导师制规范要求,以及导师的组织管理等,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导师制考核制度建立常规工作条理,定期准确评价导师工作绩效,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及学生活动记录等,指导和督促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再次,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定期下发《导师活动调查表》及定期召开班级干部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对责任心不强、不能履行导师职责、学生意见较大的导师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反馈,及时采取组织措施予以调换。科学的考核标准是导师制实施的动力。对导师的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应当充分听取导师、学生、职能部门的意见,考核应当公平、民主,全面反映出导师工作的质量。严格的监督机制是导师制正常运行的保障。监督是对导师制管理过程的监督,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是否做到公平、合理、有效、到位。
担任本科生导师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工作成本,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导师制实施中对导师的报酬及激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运行的导师制对于导师的“责”规定较为明确,但在导师的“权”和“利”方面的规定较为含糊,尤其是“利”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导师制的运作效果。因此,在完善导师制的过程中,要体现“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在现有“责”的基础上要突出导师多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参与科研的机会,这是学生的渴望所在。要“放权”给导师,除了写评语外,导师应在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推荐、学生党员的发展、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方面享有一定的权力。要多层次、多角度体现导师的“利”,可以给导师记业绩点,发放导师的岗位津贴,进修学习给予优先安排,给予优秀导师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以政策上的倾斜;在奖金分配、先进评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体现和肯定导师的工作。对于期末考核属于基本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导师,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谈话,对确实存在问题又不能改正的,也要予以解聘[4]。在学校经费或校长基金中拨出部分资金来资助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将教师指导本科生的任务纳入学校人事处统一的工作量考核范畴,按照规定把导师所带学生数量折算成课时,与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一样计入教师的年度工作量。超出工作量的部分,给予高数额的补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