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防治方法
1病原特性及发病特点
牛附红细胞体使用电镜进行观察,发现其没有细胞壁,外面只包裹单层的限制性膜,没有明显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且呈多种形态,如球形、环形、卵圆形、亚铃状、短杆状等,具有折光性。病原使用苯胺色素容易着色,经过革兰染色结果阴性,但使用碘无法使其着色;经过瑞特氏染色,虫体呈淡蓝色,类似于有蓝宝石样光彩;经过姬姆萨染色,虫体呈紫红色。病原具有较弱的抵抗理化因子的能力,大多数消毒药都能够将病原杀死,如其在37℃的0. 5%石炭酸溶液中经过3h就能够被杀灭。但病原体具有较轻的抵抗低温的能力,其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能够生存大约1个月,在 79℃下含有甘油的血液中经过80天依旧具有感染性。另外,病原体对干燥比较敏感,且对强力霉素敏感,但对青霉素类不敏感。
该病通常夏秋吸血昆虫频繁活动的季节容易发生,即每年的6月末至8月末发生,在9月份基本停止,该阶段温度较高且多雨,杂草丛生,这种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蜱、蝇、蚊滋生,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以及流行。该病通常呈地方性流行,且任何年龄的牛只都能够感染,即无论新生犊牛、育成牛、成年牛都能够感染该病。该病可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吸血昆虫直接叮咬而进行血液性传播。
2.临床症状
感染初期,病牛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症状,通常被饲养人员忽视,之后突然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40.0~41.5℃,呈现稽留热,部分能够持续一星期或者更长。病牛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停止反刍,排L黄棕色粪便,出现明显贫血,且有时会排出血红蛋白尿。体质瘦弱,发病晚期会出现明显的黄疸。病牛呈慢性经过时,在发病初期通常没有出现明显症状,只表现出精神不振,采食量不断减少,体质瘦弱,被毛粗乱,虚弱无力,容易大量出汗,尤其是使役后非常疲劳。可视黏膜黄染或者苍白,部分还会在直肠、阴道黏膜上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斑点,体温达到大约40℃。在病牛颈静脉进行针刺,发现血液如水样稀薄,胶性消失,不容易发生凝固。有些体表淋巴结还会发生肿胀,羞眼流泪,视力变差或者彻底失明。
3实验室诊断
悬滴检查法:在病牛耳静脉处采取一滴新鲜血液,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能够看到闪光形小体,呈短杆状、圆形、球形,并在血浆中进行翻滚、扭转,部分虫体会在红细胞表面或周围附着,但靠近红细胞后则停止活动。
血液涂片染色检查:在病牛耳静脉处采集血液进行涂片,干燥后滴加甲醇进行固定,并使用瑞氏或者姬氏染液进行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能够看到淡蓝色或者蓝色虫体,在红细胞表面附着,折光性较强。虫体通常呈半月状,大小在(0.12~0. 35)ym×(1.3~1.8)ym,往往有3~5个虫体附着。个别病牛的血液中还存在杆形、椭园形、球形虫体,其中球形虫体较小,一般为0.8~0. 12ym,通常大约3~17个附着在同一个红细胞上,并在细胞边缘上呈环形排列。病牛在发病初期进行检查,发现红细胞染虫率在20%~40%;发病后期,红细胞染虫率在70%~90%。
4防治方法
药物治疗:病牛要采取隔离治疗,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15mL复方三氮脒,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之后间隔10天再进行1次注射,能够将病原彻底清除。同时,对于其他没有发病的肉牛,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 ImL,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具有非常好的预防效果。如果病牛体温升高,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mL柴胡注射液,每天1~2次,具有清热泻火、排毒的作用。如果病牛症状严重,食欲废绝,且只能够卧地不起,可缓和静脉滴注由500mL 25%葡萄糖、2瓶500mL 5%葡萄糖、10~20mL 10%安钠咖、2瓶500mL复方林格氏液、20~40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每次配合肌肉注射4~6mL铁钴针注射液或者1~2mg维生素B12针,促使机体造血机能增强,提高造血状态。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适当的药物进行预防,如阿散酸或者长效土霉素,并配合补充适量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并定期使用伊维菌素对体内外寄生虫进行驱除。整个养牛生产环节都要注意加强消毒卫生,尤其是夏秋季节注意杀灭蚊蝇。严格控制饮水和饲料品质,控制饲养密度适宜,保持通风良好,尽可能避免发生各种应激,增强机体抵抗其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防止出现继发感染。舍内彻底进行1次粪便清除,确保干燥、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确保将牛只体内外寄生虫和吸血昆虫吃滴杀灭。通常在栏舍内外以及牛体表喷洒0.1%溴氰菊酯或者O.1%敌百虫溶液进行杀虫,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同时,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 3mg伊维菌素1次,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口服15mg丙硫苯咪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