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西亚、中南美洲、东亚);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2、表现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商、周 石器锄耕 石刀、石斧、石犁 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五谷六畜) 耒耜、少量青铜农具, 排水、沤肥 石器木器骨器为主 除草、治虫 3、意义: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
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 垄作法 都江堰 两汉 耦犁、犁壁、耧车 代田法 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曲辕犁,犁评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曲辕犁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代田法是战国时期垄作法的发展,第一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耕种。 耕耙耱技术: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探究一: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提示:从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
方面概括)
⑴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⑵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⑶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探究二:原始农业产生后,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基本模式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家一户、一男一女、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形成
⑴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⑵原因:生产力的发展。①生产力: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等同:小农经济,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其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地区的农村,也大量存在着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4、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封闭性) 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④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脆弱性) ⑤不利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落后性) 5、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评价)? 有利因素: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力) ②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农民)③政府的重农政策。(政府) 不利因素:①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技术) ②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技术) ③封建剥削、阶级矛盾、社会动荡。(社会) 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 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