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字形 ..(1)殆(dài) (2)桀溺(nì) ...
(4)怃然(wǔ) (5)耰而不辍(yōu chuò)
.(7)击磬(qìnɡ) (8)荷
.
(3)接舆(yú) .(6)黍(shǔ)
2.重要词语
..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 .
(2)趋而辟之:快步走
.
(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改革
.(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
.
(6)不仕无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
.(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
..
(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 3.通假字
.
(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
.
(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
4.“与”字的用法
.
(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
.
(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介词,和、跟
.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
5.词类活用
...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
.
(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
6.特殊句式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 (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 (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 (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2)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成而偏要去做。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不勤,不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
8.名句积累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语段赏析
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赏析 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
孔子十分注重在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为此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陈恒弑君的行为是不合伦常秩序的,理当讨伐。这尽人皆知。鲁哀公的推脱,三位大臣的苟且,反衬出孔子的大义凛然与执著坚贞。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赏析 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微!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算了吧!算了吧!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
这是楚国一个佯狂避世的人接舆唱的歌,通过这段歌词可以看出,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劝说孔子不要再干下去了。而孔子对倡导和宣传道德理念已经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实际上,当时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社会上的恶人像豺狼一样,怎么能指望他们变成绵羊呢?歌词里,既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3.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赏析 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儒家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父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样做完全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历来为儒家所反对。子路把出来做官上升到伦理的高度,认为出来做官,是士之“大伦”,是对伦理的一种维护。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积极入世的观点,是对隐逸思想的一种驳斥。
重点研读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 陈成子弑君是破坏伦常秩序,违反礼乐规范的行为。对这种行为,孔子是深恶痛绝的。“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弑君事件的高度重视。报告无效后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其用意在于引起“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鲁哀公、三位大夫的关注。话语中流露出对陈成子的憎恨、对鲁哀公和三位大夫的痛心、对自己无力捍卫天道的责备。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案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表面上看来,这种精神不合时宜,有些迂阔,但实际上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坚定的原则性,这是成就“万世师表”的前提,也是坚守美德、追求卓越的重要保证。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生命的一种境界,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殉道精神。它昭示着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显示着生命的蓬勃与无惧。屈原、司马迁、苏武、杜甫、鲁迅等仁人志士都传承着这种不朽的精神。这种精神陶铸了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刚健劲拔的民族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合作探究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论语》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的“天”并不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评价所能概括的。
你对《论语》中的“天”是怎样理解的呢?请以此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比如,《论语》所说的“天”,既有人格神的天,又有义理的天,如“获罪于天无所祷”的天、“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天、“天丧予”的天即是
“准人格神”的天,而“性与天道”的天、“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即是义理的天。而《大学》《中庸》所讲的天主要是义理的天,义理的天是一个充满形上关怀的无人格、无意志的道理的天。后来的孟子讲天的时候认为人可以知性知天而后尽性尽天,此天与人性合一,是人性化的天。了解圣贤的“天命”“天道”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圣贤的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探究 第一步,搜集《论语》《荀子》等著作中关于“天道”的阐述,借助网络等工具搜集有关孟子“天道”思想研究的作品。
第二步,研读《论语》,然后摘录其有关“天”(天命、天道)的论述的语句,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第三步,研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孔子“天”的内涵,了解其“天”思想提出的目的及其意义。
第四步,请政治老师简介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孔子的“天”之思想与其他著作中有关“天道”的阐述进行比较,深入了解孔子“天道”“天命”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的本质。
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 一词多义 【命题规律】
古汉语实词,大多都是“多义”的,所以文言文考实词题,基本上可视为考一词多义。
【例题解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
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
.
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试
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了四个多义词,其中C项的“视”应解释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