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业现场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作业现场是形成良好工作秩序和作业环境的总和,是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展现的主要场所。因些了解作业现场的不安全因素,进而加深理解形成事故的规律性,对防止发生事故至关重要。
第一节 危险有害因素
人们在生产作业环境组织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往往都不能够达到本质安全的要求,更多情况下都是伴随着一些相关危险有害因素,这些因素很可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物造成慢性损害,一些有害因素的作用如果达到一定程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就会引发职业病。
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和职业病的直接原因可以分为6大类37种。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这类因素有: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险,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高温,低温,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其他物理有害因素等16种。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这类因素有: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等5种。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这类因素有: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等5种。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这类因素有: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等6种。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这类因素有:指挥错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等4种。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二、按事故类别和起因物分类
参照事故类别,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20类。
三、按职业有害因素分类
36
(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各种有毒物质可以多种形态(固体、液体、气体、蒸气、粉尘、烟或雾)及各种形式(原料、中间产品、辅助材料、成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等)出现。大多数有毒物质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有些能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也有小部分从消化道摄入。
2.物理因素。异常的气象条件,如由于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热量和水蒸气,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异常的气压,如潜涵、高山作业环境所致的高低气压;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产生的α、β、γ、X射线和紫外线、红外线、微波以及激光等。
3.生物因素。如附着于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霉菌等。上述这些不良因素均可在一定条件下对工人引起职业性危害。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2.劳动中紧张度过高。如精神过度紧张,长期固定姿势造成个别器官与系统的过度紧张,单调或较长时间的重复操作,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从业人员的生理状况不适应,生产定额过高,超负荷的加班加点,妇女经期、孕期、哺乳期安排不适宜的工作等。
4.不良工作体位。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如可以坐姿工作但安排站立,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微机操作台与座椅比例不合适等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主要指作业环境,包括生产场地(厂房)的建筑结构、空气流动情况、通风条件及采光、照明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作业人员产生影响。
1.生产场所设计(建筑)或安装不符合卫生要求或卫生标准。如厂房矮小、狭窄,机台、探槽、井口设计在陡坡处及边坡角修筑过陡等等。
2.车间(作业场所)布局不合理。如泥浆泵、副卷扬与钻机布置得太近、水池靠近坡口,有毒、粉尘工序安排在低洼处等。
3.通风。通风条件不符合卫生要求或缺乏必要的通风换气设备。如工作面通风换气不良等。
37
4.照明。如机台夜间、坑道内照明不良,车间内照明、采光不符合卫生要求等。
5.防尘、防毒、防暑降温。如车间内缺乏防尘、防毒设施,机台缺乏必要的遮阳帆布,浅井施工缺乏太阳伞等。
6.安全防护。安全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有缺陷或配备不足。如皮带传动外露部分没有防护罩或防护罩不符合安全要求,钻塔工作台没有防护栏,个人不使用或不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等等。
第二节 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辨识
一、危险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也就是说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等。
二、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也就是说,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三、重大危险源
广义地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在《安全生产法》和《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明确,重大危险源是: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与管理
目前我国重大事故频繁发生且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重大危险源缺乏有效控制。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档案,对重大危险源的状况进行严格控制,密切监测危险源各项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控制指令,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38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合理设计,统筹规划。既要促使生产单位强化内部管理,落实措施,又要针对实际,依法实施监控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实现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和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第六章 野外地质作业常见的
事故伤害种类与预防
在野外从事勘探作业中,受到野外环境、天气、作业区域内机械设备和生产组织管理、施工人员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诸多的危险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野外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人生、财产安全。
各生产单位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安全生产活动,认真做好“二级”、“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三违”的查处力度,严格执行《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和队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经常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大隐患治理投入,及时消除各种事故隐患,为从业人员创造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
每个野外作业人员都应当有充分的认识,认真学习安全生产规程、规范,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安全技技术能,严格执行《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和队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严格做到自己不违章作业,并制止他人违章作业;自觉参加班组安全日活动,积极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高和完善作业现场安全生产条件,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整洁的施工作业环境;做好个人劳动安全防护工作;作业中应当专心致志,以避免不必要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
本章就我队野外地质勘探的坑探施工可能出现的伤害种类和技术预防措施,按工种进行简要的说明。
39
坑探作业可能出现的伤害种类
与预防措施
一、冒顶片邦。如:指在矿山坑道工作面、通道上部、侧壁由于支护不当,侧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伤害事故。顶板塌落为冒顶,侧壁坍塌为片帮。
预防此类伤害的措施:
1.坚持每天进行坑道和工作面的敲邦问顶工作,用时清除出现的活动岩石;
2.对有冒顶片邦倾向的地段,建立实时监测和台帐制度, 二、坍塌。如:坑口边坡坍塌;库房堆置物品倒坍等。 预防此类伤害的措施:
1.坑口边坡倾斜角应符合规程规定,坚硬地层应小于85°,松散地层小于45°;
2.坡顶开设排水沟;
3.正确堆放库房内物品,堆放高度不应超过1.2m,堆放层数不超过6层。
三、中毒和窒息。如:在坑道内吸入有毒的炮烟,吸入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等等。
预防此类伤害的措施:
1.正确布置通风、抽风设备及通风管道;
2.经常维护通风、抽风设备及通风管道,使之随时都于正常工作状态; 3.放炮之后,必须经过充分通风,坑道内空气恢复清新后,方可进入作业。
四、放炮。爆破作业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预防此类伤害的措施:
1.严格执行爆破作业安全规程;
2.凿岩前,应检查和清理盲炮、残炮,禁止在原炮眼处打炮眼; 3.正确处理残余炸药,禁止使用铁线淘挖残余炸药;
4.正确布设引爆电源线,严禁引爆电源线与照明和动力电源线同则。 五、车辆伤害。如:坑道内的矿车脱钩、跑车等。 预防此类伤害的措施:
1.经常检查维护提升设备设施(如:卷扬机的离合和制动机构、矿车挂钩、钢丝绳等),使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