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五节 《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劳动者的权利
1.享受知情权:劳动者有了解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后果和所采取措施的权利。单位法人代表应当将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后果预先告知劳动者,并定期将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测定结果向职工公布。
2.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及防护权:劳动者有权依法要求改善劳动条件,获得必要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有职业病危害的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建立职业安全卫生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劳动条件,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3.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权:劳动者享有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和有关法律法规培训的权利。有害作业单位应组织职工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职业卫生、职业病防治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 4.可享受职业病预防、治疗权:劳动者一旦得了职业病,可依法享受职业病工伤待遇。单位应当组织对从事有害作业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离岗前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对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劳动者,应当安排治疗或疗养,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此外,依照有关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5.有检举、控告和拒绝操作权:如果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而未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又无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的,劳动者有权检举、控告和拒绝操作。
6.享受职业病诊断和劳动能力鉴定权:劳动者怀疑自己得的疾病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可以到当地职业病管理的卫生行政机构提出职业病诊断申请,然后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对慢性职业病或职业病造成人体损害或致残的,可依法申请职业病伤残等级的鉴定。
二、《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劳动者的义务
1.作为劳动者应该自觉遵守职业卫生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 2.自觉学习职业卫生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21
3.自觉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检查治疗。
第四章 事故应急救援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也是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工业生产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尤其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巨大能量和有害物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等原因,当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时,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是抵御事故风险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甚至是唯一手段。
第一节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一、组织营救受害人员
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要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采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和安全转动伤员是降低人员伤亡、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二、迅速控制事态
迅速控制事态发展,防止次生衍生等连锁事故发生,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确定事故的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及时控制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及时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进行救援。
22
三、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空气等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监测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及时清理废墟和恢复基本设施,将事故现场恢复到相对稳定的基本状态。
四、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评估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原因调查,并总结救援工作的经经验和教训。
第二节 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
为尽可能降低事故的后果及影响,减少因此而导致的人员及财产损失,要求应急救援行动必须迅速、准确和有效。
迅速:就是要求建立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能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迅速地调集所需的大规模应急力量和设备、物资等资源,迅速建立统一指挥与协调系统,开展救援活动。
准确:要求有相应的应急决策机制,能基于事故的规模、性质、特点、现场环境等信息,正确预测事故的发展趋势,准确地对应急救援行动和战术进行决策。
有效:主要指应急救援行动的有效性。
第三节 事故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应急救援中,这四个阶段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之上,因此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互相关联,构成了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
一、预防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故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来尽可能防止事故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从长远观点来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23
二、准备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能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包括应急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现职落实、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建设、应急设备设施与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练与修订、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其目的是保证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
三、响应
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消防和工程抢险措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及外部求援等,其目的是尽可能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
四、恢复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它首先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正常状态。在恢复过程中,应当汲取事故和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开展进一步的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
第四节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仅仅依靠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就能实现的,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一、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虽然事故的风险是多种多样,事故灾害的具体应对措施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基本应急模式是一致的,基本构成也是相似的。
1.应急救援中心。主要负责协调事故应急救援期间各机构的运作,统筹安排整个应急救援行动,为现场应急救援提供各种信息支持,并实施场外应急力量、救援装置、器材、物品等的迅速调度和增援,保证行动快速、有序、有效地进行。
2.应急救援专家组。主要负责对潜在重大危险的评估、应急资源的配备、事态及发展趋势的预测、应急力量的调整和布置、个人防护、公众疏散、抢救、现场恢复等行动提出决策性的建议。
3.医疗救治。主要负责现场医疗急救,并及时转运治疗。
24
4.消防与抢险。主要职责是尽可能、尽快地控制并消除事故,营救受伤、受困人员。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消防与抢险工作通常由公安消防队、专业抢险队、军队防化兵等组成的人员承担。
5.后勤保障组织。主要负责应急救援所需的各种设施、设备、物资以及生活、医药等的后勤保障。
6.信息发布中心。负责事故和救援信息的统一发布,以及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有关救援、保护措施的紧急公告,消除群众对事故的恐慌等。
其他的组织构成在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起治安、疏散、监测、消毒去污等职责。
二、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响应机制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响应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和控制能力实行分级响应机制,对不同的响应级别,相应地明确事故的通报范围、应急中心的启动程度、应急力量的出去和设备、物资的调集规模、疏散的范围、应急总指挥的职位等。
三、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响应程序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响应程序按可分以下5个过程。
1.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接到事故报警后,按程序对警情作出间断,初步确定相应的响应级别,如不足以启动应急救援体系的最低响应级别,响应关闭。
2.应急启动。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后,按所确定的响应级别启动应急程序。如通知应急中心有关人员到位、开通信息与通信网络、通知调配救援所需的应急资源、成立现场指挥部等。
3.救援行动。有关应急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后,迅速开展事故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当事态超出响应级别,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向应急中心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4.应急恢复。事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救援行动结束后,进入临时应急恢复阶段,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
5.应急结束。执行应急关闭程序,由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