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三星堆,最早被发现是1929年,但真正让人知晓是是上世纪80年代:大批出土的珍贵文物,令人__ 。被认知与发现的三星堆,是几代考古学家锲而不舍的追求,因此极具传奇色彩。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说:“三星堆的发现,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否 于黄河流域?”随着长江流域包括良渚、石家河、三星堆等重要遗址相继被发现,( )。迄今为止,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全世界发现年代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国内现存年代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等,既昭示古蜀文明的辉煌灿烂,也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 地影响了中 华文明体系的构建,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星堆将中华文明与东南亚、西亚甚至更遥远地区文明紧密连接起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叹为观止 局限 彰显 深刻 B.击节叹赏 限制 展现 深刻 C.击节叹赏 局限 彰显 深远 D.叹为观止 限制 展现 深远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知 B.学术界有了对中华文明的新的认识 C.我们对多元的中华文明有了新的认知
试卷第1页,总13页
………线…………○…………
D.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起源有了新的认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被认知与发现的三星堆,是几代考古学家锲而不舍的追求,而且极具传奇色彩。 B.三星堆被认知与发现的过程,是几代考古学家锲而不舍的追求,因此极具传奇色彩。 C.被发现与认知的三星堆,是几代考古学家锲而不舍的追求,因此极具传奇色彩。 D.三星堆被发现与认知的过程,是几代考古学家锲而不舍的追求。而且极具传奇色彩。
………线…………○…………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意象这一概念,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对其含义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四种:
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即杜鹃鸟,起句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同样还有像月亮、鹧鸪、鸿雁、梅、林、松、菊等客观的象,最终都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终成意象。这就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的对立统一。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来看象和意。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和事,它首先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它是符合真的;意是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意志和要求,所以它是符合善的。但这还不足以产生美,只有真与善以“某种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它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而象和意的有机组合正是以“某种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的,所以,其有机统一体——意象,正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和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善的具体而光辉的形象。所以,这个形象就是美的了。
再次,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就需要我们大脑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不妨把象和意分为诗人之象和意、诗歌之象、读者之象和意。诗人通过
试卷第2页,总13页
……○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倾注于客观的象。此时,诗人眼中的象是诗人之象,诗人的主观意识是诗人之意。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文本中,字词往往只是客观的象的名称化,而不能体现出意来。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的词面都是象,此刻只有诗歌之象。读者欣赏诗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歌之象呈现在大脑中,然后根据自己的“因素\再现出一片有意韵的画面,以此来调动和触发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所欣赏的象就是读者之象,读者所产生的情感想象就是读者之意。这里,诗人之象、诗歌之象和读者之象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它们是客观的、同一的。而诗人之意和读者之意却是有差异的,有时甚至很大。这是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生活阅历、情感历程、思维方式、性格等等“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而且,这也是读者之意和读者之意有差异的原因。这就是诗人和读者借助自己的丰富想象与联想把自己的意附加给象,从而把二者统一起来传情达意。
最后,从艺术技巧角度来说,诗歌的象能负载意是通过诗人们的各种手段完成的,这个手段则是使象艺术化的过程。例如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如火炬象征光明等;再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使用,这些都可以把象和意很好地联系为和谐的一体。
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意和象的发展演变是经过历史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而逐步走向丰富和完善的,是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不断提高的表现,同时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的提高又推动着意和象的和谐统一进程。
(摘编自《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的物象负载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感受,成为意念中的形象,即为“意象”。 B.符合“真”的象与符合“善”的意组合起来就能成为审美对象,就是美的形象。 C.象和意是借助诗人和读者自己的丰富想象与联想联系起来井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D.诗人往往借助各种艺术技巧使客观的象负载主观的情感与志趣并使之和谐统一。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整体采用“总—分一总”的结构,对意象含义的阐释则用层层递进的结构,逻辑清晰。
B.文本是从象和意的概念内涵及二者是如何有机统一的这两个角度来论述其含义的。 C.文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旨在具体论述“象”和“意”是如何成为一个有机体的。
试卷第3页,总13页
………线…………○…………
D.全文采用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意象的两个要素论述得深入浅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意象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B.读者借助联想想象来激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但想象不是无边界的,它要受到诗歌之象的限制。
………线…………○………… C.“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特”的原因和“读者之意”与“读者之意”有差异的原因相似。
D.象和意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之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年,浙江省和上海市作为首批试点省份分别公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正式拉开了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帷幕。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四省份启动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18年4月,河北、湖北、湖南、江西等八省份进入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迄今为止,已有三批新高考省份出台改革方案。到2020年,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3年中央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被视为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改革。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形成覆盖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体系,引导基础教育破除“唯分数论”的不良倾向。
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在扩大学生选择权,招生录取从“看分”向“看人”转变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在此基础上作出调整,将合格考与等级考分开考试;第三批试点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提出了“3+2+1”模式,将选择范围增小到12种, 降低了考生选择的困难和盲目性,有效地体现了国家人才培养需要与个人志向兴趣选择的结合。
本次新高考综合改革由原来的以分数为中心转向了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中心。《实施意见》提出除了改革考试科目外,还要对招生录取方式进行改革,实
试卷第4页,总13页
……○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行“两依据、 一参考”。“两依据”是指“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一参考”是指“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新高考招生录取按“院校专业组”的方式进行,新生志愿由若干个“院校专业组”组成,实行平行志愿分类投档录取。 (摘编自张卫《三批试点省份新高考改革方案启示了什么》2019年6月20日教育部考
试中心)
材料二:
2019年4月23日,《湖北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颁布。湖北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行新高考改革,到2021年建立基于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新机制。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以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成绩不合格的可参加一次补考。选择性考试料目成绩计入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是高等学校招生最取的重要依据。
自2021年起,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为“3+1+2”组合方式。其中“3”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科满分均为150分,各科均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满分为100分;“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以等级赋分呈现,每科满分均为100分。每门再选科目按卷面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分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比例分别为15%。35%. 35%、13%. 2%。依据考生该科目的卷面原始分,划定相应的等级,对应转换到100-86、 85—71、70-56、 55-41和40-30五个分数区间。而后依据考生该科目卷面原始分在对应等级分数区间内的排位状况,按定比分点公式计算最终的等级赋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依据考生总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平行志愿分类投档录取;按照物理和历史分类编制计划、分类划定分数线、分类投档录取;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
(摘自《湖北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4月24日湖北省教育厅)
材料三:
普通高中2018级学生武汉市新高考课程实施情况汇总
试卷第5页,总13页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带详细解析及作文范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