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 智能考点归类总结(教材精讲+典型例题+跟踪
训练)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含方法提示和解析)
I.课标要求
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 II.考纲要求
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方法,理解控制反应条件的重要意义。 III.教材精讲
控制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使化学反应向着对生产、生活有利的方面转化。
一般可以通过控制以下化学反应的条件来调控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控制化学反应进行的外界条件的改变:
主要是通过控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外界条件的改变来调控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进行的方向。
2.控制反应环境(介质的影响)的改变:
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不相同。常见的与反应环境有关的化学反应有: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2Al+6HCl=2AlCl3+3H2↑ Al+4HNO3=Al(NO3)3+NO↑+2H2O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Fe+H2SO4=FeSO4+ H2↑ 2Fe+6H2SO4(浓)
NaOH溶液 △ Fe2(SO4)3+ 3SO2↑+6H2O
RCH2CH2OH
RCH2CH2X
NaOH、乙醇 △
RCH=CH2
醛类物质与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浊液的反应要求在碱性环境下进行等。 3.控制实验操作的影响
不同的实验操作,会对某些化学反应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反应的产物和和实验现象
不同。这样的反应常见的有: ①加热操作对某些化学反应的影响: 4Na+O2=2Na2O 2Na+O2
Na2O2
1
Al+HNO3(浓)—钝化 Al+6HNO3(浓) Al(NO3)3+3NO2↑+3H2O
Cl2+2KOH=KClO+KCl+H2O Cl2+6KOH(热)= KClO3+5KCl+3H2O
②试剂添加顺序操作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AlCl3溶液滴加到NaOH溶液中至过量:Al+4OH=Al(OH)4 Al+3Al(OH)4=4Al(OH)3↓ NaOH溶液滴加到AlCl3溶液中至过量:Al+3OH= Al(OH)3↓ Al(OH)3+ OH=Al(OH)4 稀盐酸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中至过量:CO3+H=HCO3
2—
+
2—
+
—
3+
-
-
3+
-
3+
-
HCO3+H=H2O+CO2↑
— +
碳酸钠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中至过量:CO3+2H= H2O+CO2↑
少量Ca(OH)2溶液滴入NaHCO3溶液:Ca+2OH+2HCO3=CaCO3↓+CO3+2H2O 少量NaHCO3溶液滴入Ca(OH)2溶液:Ca+OH+HCO3=CaCO3↓+H2O
IV.典型例题
例1.已知乙醇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有关的有机试剂的沸点如下:CH3COOC2H5:77.1℃;C2H5OH:78.3℃;C2H5OC2H5(乙醚):34.5℃;CH3COOH:118℃。
实验合成乙酸乙酯粗产品的步骤如下:
在蒸馏烧瓶内将过量的乙醇与少量浓硫酸混合,然后经分液漏斗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得到含乙醇、乙醚、醋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1)反应中加入的乙醇是过量的,其目的是:。 (2)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的目的是:。 将粗产品再经下列步骤精制:
(3)为除去其中的醋酸,可向产品中加入(填字母)。 A.无水乙醇 B.碳酸钠粉未 C.无水醋酸钠 (4)再向其中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振荡、分离。其目的是:。 (5)然后再向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振荡。其目的是:。
最后,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液体加入另一干燥的蒸馏烧瓶内,再蒸馏。弃去低沸点馏分,收集沸程76~78℃之间的馏分即得。
【解析】:醇跟酸发生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C2H5OH+ CH3COOH
2+
—
—
2+
—
—
2—
CH3COOC2H5+H2O
(1)过量使用乙醇就是增加反应物浓度,有利于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进行。 (2)滴加醋酸是增加反应物醋酸的浓度,蒸馏的目的是减小生成物乙酸乙酯的浓度,这些措施均有利于酯化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进行。
(3)利用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可加入碳酸钠粉未除去粗产品中未反应完的乙酸,故
2
选择B选项。
(4)根据题干信息,乙醇可以跟氯化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振荡过滤后,可除去粗产品中的乙醇。
(5)加入无水硫酸钠,无水硫酸钠与水结合生成硫酸钠晶体,可除去粗产品的中水。 【评述】:本题以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为知识背景,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平衡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我们熟知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进行方向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例2.在有机反应中,反应物相同而条件不同可得到不同的主产物。下式中R代表烃基,副产物均已略去。
写出实现下列转变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别注意要写明反应条件。 (1)由 CH3CH2CH2CH2Br分两步转变为CH3CH2CHBrCH3 (2)由 (CH3)2CHCH=CH2分两步转变为(CH3)2CHCH2CH2OH
【解析】:考察卤代烃的合成规律,由于反应条件的不同,溴原子被加成在不同的位置上。
(1)这是Br原子从1号碳位在移到2号碳位上的物质之间的转化。由于两者都是饱和的有机
物,又不能发生取代直接完成其转化,所以必须先进消去反应,使卤代烃变成烯烃,然后烯烃再和HBr加成。只要找到适当的条件,Br可以加成到2号碳位上,这也是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2)如果烯烃与水直接发生加成,可以生成醇,但羟基的位置不能确定,因而无法一步完成这一变化。同时也不符合题目要用两步反应完成这一转化的要求。所以,烯烃只能先与HBr加成,使Br原子加成在1号碳位上,再与NaOH水溶液发生水解反应,使羟基取代溴原子。
【评述】:有机化学反应跟反应的条件密切相关。本题启示我们,相同的反应物,在
3
不同条件下可制备不同的生成物。
例3.下列实验的失败是因为缺少必要的实验步骤所造成的是( ) A.将无水乙醇和浓H2SO4共热到140℃收集不到乙烯
B.将氯乙烷(C2H5Cl)与NaOH溶液共煮后加入AgNO3溶液得褐色沉淀 C.将乙醛滴加到新制的Cu(OH)2悬浊液中未出现红色不溶物 D.将Cu和浓HNO3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呈无色
【解析】:A选项中利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制乙烯,有加热的操作,但要加热到170℃才可制得乙烯。B选项中的NaOH与AgNO3反应生成的AgOH沉淀,AgOH分解得到褐色沉淀Ag2O沉淀;C选项中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浊液反应需要加热,C选项中缺少加热这一操作;D选项则是NO2气体的收集方法用错。故实验失败是因缺少必要的实验操作所造成的选项是C选项。
【评述】:这是一道考察学生对常规实验掌握程度的试题,通过对实验操作的测试,考察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V.跟综训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有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是( )
A.颜色变浅 B.颜色变红 C.没有改变 D.变为黄色
2.某课外活动小组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2g铝粉和3g碘粉小心地混合均匀,分为质量相等的3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现将实验记录列表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加入0.5g水 加入1g胆矾 加入1g无水硫酸铜 花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作出的推断,错误的是( ) A.水能增大铝和碘反应的速率
B.第一组实验中铝和碘发生了化合反应生成AlI3 C.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中还能观察到紫色的烟 D.第三组实验中铝和硫酸铜发生了置换反应
3.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温度、反应物用量比)改变,不会引起产物的种类改变的是( )
A.Na和O2 B.NaOH和CO2 C.Na2O2和CO2 D.NaCl和浓H2SO4
很快产生火花 约需30s产生火花 1min后仍没有产生火 4
4.用铁片和稀硫酸制氢气时,下列措施不会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滴加少量的CuSO4溶液
C.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5.(全国Ⅱ)反应:2A(g)+ B(g) 2C(g);△H>0,下列反应有利于生成C的是
( )
A.低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高温、高压 D.高温、低压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
6.实验室里用稀HNO3溶液与Cu反应制取NO气体。已知该反应很慢,欲提高制取NO的反应速率,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 A.滴入少量AgNO3溶液 B.加一块石墨,使之与Cu接触 C.加少量浓硝酸 D.加少量浓硫酸
工业上制备CuCl2时,将浓盐酸用蒸气加热至高80℃左右,慢慢加入粗CuCl2粉(含杂质FeO),充分搅拌,使之溶解,已知pH≥9.6时,Fe以Fe(OH)2形式完全沉淀;pH≥6.4时,Cu以Cu(OH)2形式完全沉淀;pH≥3.7时,Fe以Fe(OH)3形式完全沉淀,回答7~8两小题。
7.工业上制备CuCl2过程中,为除去Fe,常使用NaClO,向溶液中加入NaClO后,溶液的pH变化是( )
A.一定增大 B.一定减小 C.可能增大 D.可能减小
8.工业上制备CuCl2过程中,为除去溶液中所含Fe,常常调节溶液pH值,为调节溶液pH=3.7,最好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
A.NaOH B.氨水 C.CuCO3 D.CuO
9.为研究金属腐蚀的条件和速率,某课外小组学生用金属丝将三根大小相同的铁钉分别固
定在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中,再放置于玻璃钟罩里保存相同的一段时间,下列对实验结束时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装置甲左侧的液面一定会下降 B.左侧液面装置甲比装置乙低 C.装置乙中的铁钉腐蚀最严重 D.装置丙中的铁钉几乎没被腐蚀
甲 乙 丙 3+
2+
2+
3+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