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生产的补助,对中国的总体大国的规划,表达可以让他们重新回归乡村,建设乡村,同样可以发 家致富为主要内容。
第四节 细节描写
奶奶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 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说坏话,要宰相比干挖心来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骑上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2分)
不见簪子→爷爷寻找→__________(田垄上找→菜地里找→________)→找到簪子。 【答案】父亲寻找;老屋里找。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解答本题,根据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对应的答题区间,并采用简练的短语进行表述即可。根据题干中括号的位置,可知需要填写的第一处内容应包含后面括号中的三个寻找的地方,采用逆推法,可知应是“父亲寻找”。抓住第13段中“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里”,可知第二空为“老房子里找”。 2.文中划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3分)
【答案】奶奶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2分);十分珍惜相见的时光,生怕儿子很快离开自己(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同时联系小说的主旨来揣摩。由“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可以看出奶奶在看儿子时的眼神的慈爱;“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体现出奶奶依赖儿子,生怕儿子离开。 3.“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答案】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物象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本题,可以紧扣题干中“结构”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文中“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开头)、“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中间)、“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结尾)等内容,可知“玉簪子”贯穿了全文,起着线索的作用。 4.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3分)
【答案】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1分)表现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1分)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题。解答本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理解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答题模式: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景物/形象,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表现了……感情/精神/道理/特点。对应这篇小说,需要注意结尾的交代。“奶奶总是笑而不语”含蓄地说明“找玉簪子”是奶奶故意让父
亲回来的借口;而父亲说的“已经三年没回家了”,表明他很长时间没有回来看父母了。结合全文,可以概括出“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
5.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删去。因为:①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②深化了小说主题;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④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能删去。因为:①删去后情节结构是完整的:②仍有明确的主题;③仍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④结尾奶奶的精气神又回来了照应前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段的作用。本题属于开放性题,肯定或否定回答皆可,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答题时,需要紧扣小说要素,从情节的完整、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加以分析;同时,注意结尾有呼应前文等方面的作用。
拾荒
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________,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_______, 。
【答案】①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②捐建学校,抬荒依旧。(各2分,句式不合要求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能力。根据文章情节可知“凌晨拾荒,捡养弃婴”应该在文章①~③段,“为救弃婴,倾其所有”应在文章第⑥⑦段,“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应在文中⑧~⑩段,“子辈相求,决然离去”应在文章第??段,由此可确定第①处应在文章第④⑤段,第②处应在第?段。由此可概括两处的主要内容为“儿媳以离开家相要挟,王婆婆不得不带弃婴寄居他处”“王婆婆用资助的余钱捐建学校,而她依然坚持拾荒”。然后将此两处内容,改写成“四字短语+四字短语”的结构即可。
2.小说第?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4分) 【答案】)内容要点:无权占为已有(1分),批评儿子儿媳(1分),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楼(2分)。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绐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题中要求,需要分析在第?段中王婆婆走出家门时的心理活动。这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故事情节进行揣摩。在需要儿子儿媳帮助时,儿子儿媳训斥拒绝。在得到社会资助后,儿子儿媳却打起了爱心捐款的主意,王婆婆定会在严词拒绝的同时,批评教育儿子儿媳。还可联系下文王婆婆捐建学校的行为,表达王婆婆的感恩回报社会之情。综上,以王婆婆的口吻,进行表述即可。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
可一看到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掲开一个用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答案】示例一:动作描写(1分)。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1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2分,答到两点即可)。
示例二:细节描写(1分)。对存钱位置的描述(1分),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1分)和对钱的珍视(1分)。(也可答动作细节,1分咬牙颤抖,1分;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2分,每点1分)。
示例三:比喻(1分)。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1分),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2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题中要求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意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联系上下文,明确这句话是对王婆婆得知弃婴患重病之后拿钱准备救助弃婴的描写,展现了王婆婆拿钱的一系列动作。这句话写出了王婆婆救助弃婴的决心和对这笔钱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