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初三小说阅读专练(修订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节 叙事角度

巷口的红灯笼

漆黑的巷口突然多了一盏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树上, 虽然并不怎么明亮,可有了灯笼照亮,经过巷口的夜归人,步履变得轻松了许多,他们能够看清脚下,轻而易举地找到家门。

搞此善举的是谁呢?挂灯笼的树下,只坐着个表情漠然、抱着竹竿的盲人。难道灯笼的主人真的是这个看不见路的老人吗?

总是夜归的心理医生李闯心里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他开始留心起这件事,终于找到了答案。

挂灯笼的人果然是那个盲人!每天天一擦黑,盲人就有些急切地一只手执竹竿探路,另一只手提着那盏红灯笼从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步履蹒跚地走出来,来到那个巷口,费力地将大红灯笼高高地举起,挂在树上旁逸斜出的一个丫杈上,就慢慢坐下来,面向前方,把自己定格成一个翘首期盼的雕像。

李闯很好奇,慢步走过去,轻轻地开口问:“老伯,您每天在这里坐着,是在等什么人吗?”

老人听有人说话,先是一愣,下意识地耸耸肩膀,抱紧了那支竹竿,答道:“是啊,我是在等孙子啊!他放了学就会回来了……”老人说话时,并没有回头,依旧表情漠然地“望”着远方,好像怕因自己一时疏忽,丢了什么东西一样。 .. 老人还说他的孙子是个乖巧的孩子,很听话,在附近的盲人学校念书,成绩好得不得了,将来一定是个高材生! 说这话时,老人的脸上没了冷漠,换而代之的是一脸骄傲。

李闯以为自己找到答案了,没了疑问,就撇下了老人,去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有一天,李闯回来得更晚,却看到了让他费解的一幕: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晚归,抽出手里早已预备好的小竹竿,交到老人手里,而后被牵引着,有意深一脚浅一脚地拐进小巷,进了那间低矮的平房。 这个就是老人的孙子吗?怎么看怎么也不像啊!李闯停下来,想一探究竟。

不一会儿,那个青年却再次钻出平房。李闯很生气地质问道:“你这人怎么这样,每天晚上折腾一个双目失明的老瞎子,还有没有一点人道了?”

那人被李闯这么一问,竟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起先是抽抽搭搭,继而掩饰不住地大声哭起来。

李闯不知所措,刚要说什么,那人却转身要给李闯跪下,他一边抽搭,还一边乞求李闯,说:“大哥,您千万保守秘密啊!那个老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的父亲,他的精神暂时出现了一点问题……” 李闯耐心地倾听,真的听到了故事里去了。

原来,一个月前,巷子口修路,本来还很宽的路面,却不知为何今年突然瘦身了。老人的孙子在离巷子口不远的盲人学校念书,孩子虽然看不见路,可自己却非常自立、自强,上下学都不用人接送,一连上了五年都没什么差错,可这次修路,却不知为何把路修窄了,青年贪黑起早忙着在外面打工养家糊口,忘了交代孩子,没想到儿子放学了,从学校到巷口40米的距离,他还是照旧走了90步就拐弯了,拐弯撞树上也好,可偏偏市政在那里又新修了一个马葫芦,当天马葫芦盖..偏偏让人偷走了,孩子冲上马路牙子,就掉了下去,当时天黑还下着雨,马葫芦里积满了水,刚一入水孩子还将那支小竹竿举过头顶晃动,企图引起路人的注意,可巷口太黑了,没人发现晃动的竹竿,孩子挣扎了半天,终于溺水身亡…… 青年说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

此时,李闯的眼里也涌出了泪水,但他还是强忍着,继续听着这个让人无比痛心,又异常令人感动的故事—— 孩子的爷爷接到邻居报信,当即就昏了过去,等老人醒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魔怔了一样,每天天一擦黑,他就点上灯笼,吃力地摸到巷子口,把灯笼挂在树上,坐下来,慢慢等孙子放学,直到青年下班回来,悄无声息地扮演孙子角色,让他牵着回到家里,他老人家才能安心地上床睡觉……

青年最后哭着说:“大哥,老人都这把年纪了,我能装装孙子,也算是尽孝了吧!”

李闯很受感动,在李闯的劝说下,青年把老人搀到了他的心理工作室,经过李闯一段时间认真细致的心理疏导,老人的病终于痊愈了。

老人再也不去那个巷口守夜了,可那个没有路灯的巷口,还是每晚都挂着一盏大红灯笼,风雨不误。那是盲人老伯坚持要挂的。他说:“有了这盏大红灯笼,那些走夜路的人才不会像孙子一样迷失方向!”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李闯的角度补全情节。(4分)

对巷口突然挂上红灯笼感到奇怪( 开端)→ (发展)→ (高潮)→治愈盲人老伯,老伯依然每晚挂大红灯笼(结局) 【答案】从盲人老伯嘴里知道挂大红灯笼是为了等孙子回家。

从青年口里知道盲人老伯因孙子去世悲伤成疾。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概括。依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域,第一处在文章第③~⑧段,写李闯留心发现了挂大红灯笼的是一位盲人老伯,并自以为弄清了挂大红灯笼的原因;第二处在文章第⑨~ 19段,写通过与盲人的儿子交谈,李闯终于明白了老人挂灯笼的真实原因,最后按照所给例子进行简要概括表述即可。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青年的心理。(4分)

那人被李闯这么一问,竟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起先是抽抽搭搭,继而掩饰不住地大声哭起来。 【答案】表现了青年被质问后的难受心理,以及为儿子意外死亡及父亲因此悲伤成疾而无比痛心的心理。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要联系此处细节出现的位置,这里出现在李闯对青年的质问之后,结合前后文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此处细节一方面体现青年被质问后的难受,一方面是想到儿子的意外死亡、父亲的悲伤成疾而无比痛心,最后进行合理总结阐述即可。

3.请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1)老人说话时,并没有回头,依旧表情漠然地“望”着远方,好像怕因自己一时疏忽,丢了什么东西一样。 ..

【答案】写出了老人因孙子去世后悲伤成疾、对外界无所知觉,一心牵挂孙子的情态表现出老人对孙子的极度思念之情。 【解析】“漠然”指“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写出了老人等待孙子时对外界无所知觉,一心牵挂孙子的情态。 (2)他还是照旧走了90步就拐弯了,拐弯撞树上也好,可偏偏市政在那里又新修了一个马葫芦,当天马葫芦盖偏偏让人..偷走了。

【答案】准确地刻画出孩子的去世令人意外,表现了青年因为儿子意外去世后的悲伤、难受心理。

【解析】“偏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这里写出了孩子的去世令人意外,表现出青年的悲伤、难受。 4.第?段叙述了什么内容?联系上下文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4分)

【答案】青年回忆孩子出事的原因,交代了盲人老伯挂大红灯笼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一段主要通过青年之口,再现了孩子出事的原因,同时也交代了前面老人挂大红灯笼的原因,结合下文来看,为李闯给老人治病做铺垫,最后合理组织语言表述即可。

5.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李闯的眼光来讲述盲人老伯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4分)

【答案】①李闯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李闯的见闻将老人挂红灯笼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②从李闯的角度对事实进行客观描述,显得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③李闯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治愈了老人的心理疾病,进一步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解析】此题考查人称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小说中人称运用的一般作用,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然后结合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李闯发现巷口的大红

灯笼后,两次探寻挂大红灯笼的原因,并治疗好盲人老伯的心理疾病。由此可以看出李闯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文章通过李闯的见闻将事件交代清楚,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进一步突显了文章的中心。题干中“叙事角度”一词对考生来说比较生疏,是一个难点。考生需要转换题目,把“叙事角度”转换成““第三人称的妙用”,这样会便于把握题目的考查点。

老杨树下

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入夏来,树上缀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为树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着清爽和绿意。

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锵菜刀”的悠长吆喝。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侃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的。他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干一桩活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地方的念头早已打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

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

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1.文章写了“我”对磨刀师傅老邵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填空。(2分) ( )→同情→( ) 【答案】讨厌 敬佩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文中“我”对磨刀师傅最开始“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锵菜刀”的悠长吆喝”,于是“思绪被搅乱”,再加上吵闹声,所以我心生厌恶,感觉“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当“我”下楼后,在与师傅的闲聊中,知道了师傅的情况,于是心生同情。然后“我”从家里拿来四把刀剪和一瓶矿泉水,最后“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体现出来的师傅的真诚感动了“我”,让我发自内心的敬佩他。据此作答即可。

2.文中两次写到老邵“瞪我”。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瞪”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4分) (1)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答案】他认为我的“调解”伤害了他的做人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他才会狠狠地瞪我。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因为“我”想调解一下当时的僵局,所以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想了一个自认为折中的办法“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结果“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2)“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 .【答案】他认为我小看了,那样说他是对他诚实人格的侮辱,所以他瞪我。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揣摩。 因为在他看来,“我”的方法破坏了他的原则,他认为是一种伤害。第二次,因为师傅挨家挨户寻找卡的失主,“我”出于对师傅的同情告诉他“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 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此时“直拿那双干眼瞪我”,表现了师傅认为“我”侮辱了他的人格。所以才瞪我。据此作答。 3.第⑦一⑨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物形象。(3分)

【答案】①磨刀师傅断然拒绝我对他的劝解,可见老邵固执,生活艰辛;②他把矿泉水当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体现出他善良、关心家人;③通过他坚持不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见他诚实、朴实,正直。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体现了师傅为人善良;“那不

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可见邵师傅比较固执,但正直诚实;“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体现了他对家人的关心。据此作答。

4.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老邵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4分)

【答案】通过我来讲故事,一是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是见证者,是体验者,这样就容易拉近于读者的距离,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更方便展开叙事,叙事角度更自由灵活……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叙事人称。这篇文章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用第一人称来写,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据此作答。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答案】结尾环境描写既照应开头,暗含自己感情的变化,又借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寄寓作者赞美、敬佩、甚至歌颂老邵这样平凡而又善良、朴实而又正直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通常的答题模式是: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的内容+烘托的人物的心情。“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首先照应开头“树上缀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同时“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渲染了一种和谐的氛围,“金色”的光芒也象征了邵师傅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邵师傅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据此作答。

初三小说阅读专练(修订版)

第二节叙事角度巷口的红灯笼漆黑的巷口突然多了一盏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树上,虽然并不怎么明亮,可有了灯笼照亮,经过巷口的夜归人,步履变得轻松了许多,他们能够看清脚下,轻而易举地找到家门。搞此善举的是谁呢?挂灯笼的树下,只坐着个表情漠然、抱着竹竿的盲人。难道灯笼的主人真的是这个看不见路的老人吗?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qq753fo5u6bod04q39t7z7sh75m1a00ob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