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皇帝的新装》片段,完成题目。
①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第④段是一位大人所讲的话,为什么他在说皇帝没有穿什么衣服后还要补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2)文章安排小孩子说出真话的理由,其中不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官员们为保官职不敢说真话。
B. 因为市民们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不敢说真话。 C. 因为小孩子心地纯真,无私无畏,所以说了真话。 D. 因为官员、市民们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不便说真话。
(3)第③段的话和第④段的“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4)对第⑤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皇帝企图以骄傲的神情来掩盖内心的恐慌。
B. 皇帝要以完成“游行大典”给臣民们做出“行必果”的榜样。 C. 作者要以这笔描写,揭露皇帝虚伪、卑鄙、愚蠢的本质。
D. 作者要以这笔描写,把皇帝穿新衣参加游行大典这场丑剧推向一个更有趣的高潮。 【答案】(1)作者用补说小孩所说的话来表现大人的虚伪。 (2)D
(3)第③段是写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他们还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④段则直接描写市民已认可并说出这个事实,前者表示还存有疑惧,后者则表示人们已解脱心理压力。 (4)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这类题型要联系文章语境,揣摩出题中句子的含义,分析出题中句子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表达了某人的某种精神,从而找出传话的老百姓是小孩子的原因即可。传话的老百姓强调是小孩子说的,是因为他确实看见皇帝没有穿衣服, 但又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或不称职。这样说,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看法,又不至于让别人说自己愚蠢。作者用补说小孩所说的话来表现
大人的虚伪。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分析能力。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可知大臣、皇帝、百姓都有自己的私心,而孩子天真无邪,没有受到名利私欲的影响,所以无私无畏。 (3)“实在”一词表达的语意更加肯定,表明了百姓们已完全认可并勇于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照应“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直接描写市民已认可并说出这个事实,前者表示还存有疑惧,后者则表示人们已解脱心理压力。
(4)从“他心里却这样想”和“骄傲的神气”可以看出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是皇帝在掩饰真相被揭穿后内心的极度恐慌。 故答案为:
(1)作者用补说小孩所说的话来表现大人的虚伪。 (2)D
(3)第③段是写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他们还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④段则直接描写市民已认可并说出这个事实,前者表示还存有疑惧,后者则表示人们已解脱心理压力。 (4)B。
【点评】对词句含义和作用效果的理解体味要注意从“三个角度”入手:内容角度(如体会语句的深刻含意、品味精当的遣词造句、蕴涵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结构角度(如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揣摩语句的韵律节奏)和艺术效果角度。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
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1)选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2)当“我”最后爬下悬崖,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后,为什么先是“抽噎了一下”,然后“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答案】(1)暮色、星星、悬崖下面的地面。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了“我”害怕的心理,既交代了“我”在悬崖上的时间之长,也突出了“我”的恐惧和绝望,衬托出后文“我”战胜恐惧的不容易。
(2)因为此时的“我”既有历险的余悸,又有脱险的喜悦。同时,也为自己的巨大的成就而感动和骄傲。
【解析】【分析】(1)考查景物描写的内容。从“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一句中去提取。有“暮色”、“星星”、“悬崖下面的地面”。
(2)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我”既有历险的余悸,所以“抽噎了一下”。而因为脱险所以为自己的巨大的成就而感动和骄傲。
故答案为:(1)暮色、星星、悬崖下面的地面。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了“我”害怕的心理,既交代了“我”在悬崖上的时间之长,也突出了“我”的恐惧和绝望,衬托出后文“我”战胜恐惧的不容易。(2)因为此时的“我”既有历险的余悸,又有脱险的喜悦。同时,也为自己的巨大的成就而感动和骄傲。
【点评】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进情节的发展;等等。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回答。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在身后二十米
郝金红
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几里的山路,那时又没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 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很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小栓,两个大男人,不就是走山路吗,有啥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