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艺术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中小学学生英语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化外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全方位普及又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建世界高水平的大学,英语教学既要满足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又要满足学生能够面向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王守仁)。 国内对于ESP的研究更多的是在诸如计算机英语、金融英语、生物化学工程英语等专业学术英语领域。而艺术生由于其专业特色及学生本身的基础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1.2课题界定
艺术类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一直以来,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 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 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重视专业课, 轻视文化课、轻视英语课,导致英语基础特别差。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突出,形象思维活跃,创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强,但缺乏条理性。面对英语这门严谨的学科,他们特殊的思维方式、积极性与心态决定了他们在接收语言信息方面的能力要比其他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迟缓。
ESP教学: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为了解决大学英语教什么的问题,大体上把大学英语分为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专门用途英语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学术英语(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即用于学术交流的英语;职业英语(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具体职业所使用的英语,如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美术英语、戏剧英语等。学术英语(EAP)还可以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和专业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通用学术英语解决学生阅读学术性文章必须具备的学术性词汇、学术文体的特征、学术文章写作的格式和程序等问题。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需要掌握通用学术英语,而这一点正是国内高等英语教育的一个弱项。专业学术英语,或简称专业英语,还可以细分为人文社科英语、经济商学英语和科学技术英语。本研究试图把ESP应用于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需求分析:我国束定芳教授将需求分析定义为“社会需求分析’, 和“个人需求分析”。所谓“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而“个人需求”是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与他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社会需求也分两大类:一是政府的外交或其他政治目的的需求;二是社会机构,如公司、学校和其他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本研究主要从学生需求方面入手,拟基于学生的需求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模式、方法和评价体系。(韩戈玲,董娟)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蔡基刚(2012)认为大学生上基础英语课之所以出现普遍的懈怠的重要因索就是为学习语言而学语言,走的是完全语言驭动的路子,这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或毕业后的职业需求。
如陆俭明(2011)建议要对各学段的英语教学重新定位。中小学英语教学侧重打基础,而大学
和研究生英语教学应主要是ESP或学术英语。刘润清(2010)说:“现在时代变了。我预料,几年之内,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是走专门用途英语的道路。”杨惠中(2010)指出:“多次大规模社会调查需求分析的结果都确认: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通过英语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性质上就是专门用途英语。”胡文仲(2011)认为随着中小学生提高,通用英语教学的过程势必缩短,大学英语将更早地进入ESP教学。 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各大学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人才规格定位,根据今后学生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确定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束定芳) 1.4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如何转变思路让大学英语持续发展下去?在ESP教学正在被讨论和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艺术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可能依然是不太被重视的情况。尽管在一些重点高校大学英语学分及课时在不断被压缩,无论从国家的战略发展还是学生的个人需求来说,大学英语还会继续存在。该课题的研究的价值首先在于激发艺术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加强艺术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其次,借助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能提高艺术生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对于了解学习西方的艺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艺术素养。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2.1课题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语言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能学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即学习者应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专门用途英语即ESP是一种语言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原则,它以具体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本研究正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研究探讨ESP教学在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 2.2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对象包括音乐、影视、舞蹈、表演、美术、动画等专业的大学生。 2.3研究内容
(1)探讨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分类教学,即听说与读写分别进行。以阅读教学为基础,强化听说教学,尝试写作突破。
大一阶段进行通用英语教学,包括基础英语听说和基础英语阅读,夯实基础;大二进入专门用途英语,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基于专业内容和工作场所的听说、词汇、阅读教学,音乐表演类专业增加英语歌曲、戏剧、影视作品等的模仿及表演。 (2)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以小班为单位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建立以讨论、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挑选,提供给学生可理解性的内容。坚持“勿难勿多,精讲多练”原则,促进知识的内化。
(2)听说与读写分类进行,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 (3)利用信息网络,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作用,制作微课视频,进行听说翻转课堂教学
(5)丰富第二课堂,定期举办英文歌曲大赛、戏剧表演、影视配音大赛等
2.4研究假设
通过探讨适合艺术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以期达到如下效果:
(1)改善目前艺术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轻视大学英语课的现状 (2)改变大学英语课堂上艺术生到课率低、听课率低的状况
(3)提高艺术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基础阅读能力,音乐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英文演唱、英文台词方面的障碍;对于美术动画专业学生来说,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学习了解西方艺术与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向海外传播中国艺术与文化。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创造自己的英文表达的艺术作品。
(4)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应变目前大学英语学分、课时遭削减而大学英语教师面临转岗下岗等危机。
2.5创新之处
(1)艺术生的大学英语长期以来是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的状态。本课题着力探讨信息化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期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引入ESP教学,从而改变这种学生学习英语倦怠、教师厌恶教艺术生的现状。
(2)本课题基于学习者的专业从教学内容入手首先激发学习者的对英语兴趣,其次以学习者的专业需求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觉得有必要学。
(3)信息科技的利用,翻转课堂的引入,能充分发挥艺术生想象力丰富、创新能力强等特点。
(4)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技能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3.1研究思路
本项目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以前人对ESP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以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化背景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 3.2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法:了解此类研究现状,进行理论分析
访问调查法:采用面谈、问卷调查的方式,保证一定量的随访数据 实验法: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分析 3.3技术路线 信息获取,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开展调查访问 ---> 研究方案的实施--->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 3.4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5年1月-6月):准备相关资料,制定方案和计划,申报课题。
(2)课题研究阶段(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调查访问,了解艺术专业学生大学英语的学习现状与需求,实施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3)总结阶段(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论文,组织结题汇报和成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