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7章 孟 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www.100xuexi.com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7章 孟 子[视频讲解]

7.1 复习笔记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代。

一、性善论 1.四心 (1)内容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2)四心与道德

①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②人内在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道德的同情心、正义感、羞耻感、崇敬感和

1 / 11

www.100xuexi.com (3)求放心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道德是非的鉴别、判断,这些东西就是道德理性“仁”“义”“礼”“智”的萌芽。

①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在于人有内在的道德的知、情、意,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属性。

②人都有仁义之心,之所以丧失良心,是因为不善于保养。如果不加以保养,就会失掉。 ③孟子提出“求放心”,即把那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的要求。人与非人的差别本来就小,君子保存了,庶民丢掉了。

④“由仁义行”,是内在的道德命令,是人的道德自由;而“行仁义”,则是被动地按社会规范去做。

2.性善论 (1)道德直觉

①孟子关于人性的讨论,是从人的情感——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出发的。人的道德直觉,道德担当,当下直接的正义冲动,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功利的目的。

②人作为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下命令,自己支配自己。这一主体既是意志主体,又是价值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仁、义、礼、智、信等,不完全是社会他在的道德规范,同时又是本心所制定的法则。这就是道德生活的内在性。

(2)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等心,既是理,又是情。这种“四端之心”本身既涵有道德价值感,同时又是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践履的驱动力,成为现实的道德主体自我实现的一种力量。

(3)良心

①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本心是上天赋予的。孩提之童都知道爱其亲,长大也都懂得敬其兄,亲情之爱,敬长之心,就包含有仁义。这都是不学而能、

2 / 11

www.100xuexi.com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不虑而知的。仁义是禀赋,是内在的。

②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的观念: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他物的特殊性,这就是道德性。

③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若照着人天生的特殊资质、情状去做,自可以为善,这就是所谓人性善,而有人在事实上为不善,不能归罪于所禀赋的质性上。

④按孟子的看法,善性良知是天赋于人的,是先于经验的,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类特性、类本质,在人之类的范围内是具有普遍性的。

⑤人的心有其同一性,都爱好仁义礼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比普通的人先觉悟到人的道德的要求,懂得人的这种普遍性(“心之所同然”)。

3.反求诸己 (1)万物皆备于我

①孟子指出,仁义礼智这些道德规范,源于本心,只是人们常常不能自己体认本心,因此常常需要反躬自问,自省自己的本心。

②我所具备了一切道德的根据。在道德精神的层面上,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本身之内。 ③因为道德的行为总是自我命令的结果。反躬自问,切己自反,自己觉识到自己的行为无愧于天人,就是最大的快乐。

(2)推扩本心

①除了反求本心,还要推扩本心,即把人的这种道德心性实现出来。君子的这种本性,不因他的理想大行于天下而增加,也不因他穷困隐居而减损,因为本分已经固定了。

②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之心可以反映到他的神色是纯和温润的,还表现在他身体的各方面,乃至于手足四肢的动作上。本心通过推扩,通过四体,实现出来。

3 / 11

www.100xuexi.com 内在的相应来体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③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重要论断,“是不能通过外在的归纳来证明的,只能通过

④人之所以能向善,正是因为他在性分禀赋中有超越的根源,只有在这里才可以说性善。现实上的人欲横流、善恶混杂并不足以驳倒性善论的理据。

(3)诚

①孟子不仅发展了孔子的“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思想,而且发展了孔子的天道观。结合这两方面,他更强调了“诚”这个范畴。

②“诚”是真实无妄,是天道的运行规律,又是一种道德体验的状态,是对本心良知的最终根源“天”的一种虔诚、敬畏之情。以诚敬的态度对天和天道的反思和追求,就是做人之道。

③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充分扩张善心,就能体知这一本性,也就可以体验天道,懂得天命。保持本心,培养本性,才能事奉上天。悉心修养身心,善待天命,这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④孟子把心、性、天统一了起来。“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

4 / 11

www.100xuexi.com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仁政学说 1.“不忍人之政”

(1)孟子把道德仁义推行到社会、国家的治理之中。他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孟子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以暴力和强制对待百姓,而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爱护百姓,指出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

2.民生

(1)为民制产,孟子认为人民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才不会胡作非为,并接受教化。 (2)孟子说,仁政应从划分田界开始。人民有土地宅园,有桑麻、家禽、家畜,无冻馁之虞,有丝衣,有肉食,是行仁政的结果。在战乱频仍之际,孟子反对不顾人民的死活,驱民耕战来满足人君的私欲。他反对暴政,反对滥杀无辜,主张轻刑薄税。如此,天下之民才能引领而望,归服仁君。

(3)教育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人从政。教育可以调治人心,和谐社会关系,安定社会

5 / 11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7章 孟 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www.100xuexi.com圣才电子书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7章孟子[视频讲解]7.1复习笔记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代。一、性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qfij9k08q3fmdy9ul8q7b8vd538ce00y4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