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_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
和经济学教授魏尚进
2009年02月14日
《21世纪》:您之前提出,短期内美国经济的走势将与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有很大关系。那么从现在已经公布的信息来看,您怎么评价这个方案?
魏尚进:实际上,即使没有经济刺激方案,奥巴马本身也会加大对新能源、教育和扶助贫困家庭等领域的投入。现在无非是发生了经济危机之后,奥巴马顺水推舟,把这些内容也放入了刺激方案中。从这个角度出发,奥巴马自己也知道,这个方案里并非所有的部分都是用来刺激经济的。
具体来说,减税现在是刺激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认为减税对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并不会很好。原因在于现在民众和企业对经济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会把减税获得的资金存起来,而非用于消费和投资。这样一来,减税相对于政府支出来说,可能产生的新
需求会更少一些。由于目前的方案中有三分之一是减税,因此这方面的效果可能不甚理想。我想奥巴马本人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从政治角度来说,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所以即使无法达到完全满意的效果,他也还是会去做的。 关于政府支出方面,我觉得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刺激方案中政府支出的项目分为三类,一是乘数效应比较大,效果比较快和好的,二是效果中等而见效慢的,三是乘数效应很小,基本上属于浪费的项目。对于政府来说,比较容易操作的是类似于修路这样的项目,但这个到底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有多快?现在还不得而知。
这里要谈一下美国的政治体制。因为只有了解美国的政治体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刺激方案要这么设计。按照美国法律,这个方案要生效就需要提交给国会两院表决通过。这意味着你需要在参众两院争取到法定的足够票数才能确保方案过关,但每一个议员都是各地的选民选出来的,他们需要从这个方案中去找一些内容以向家乡选民有所交代。所以尽管总统可以从全局出发提出这么一个方案,但国会议员往往会力争将本
选区选民的利益诉求在方案中有所表达。于是总统为了让方案可以在国会顺利通过,也会尽力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方案能够在最大范围上争取议员们的支持。所以方案中很可能涵盖了很多效果不一定最好、但政治上又必不可少的内容,等于说政治现实使这个方案天生就带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21世纪》:您刚才说民众可能把减税获得的资金存入银行,因而会削弱刺激方案的力度。我记得过去采访您的时候,您曾经提到过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似乎意思就是假如民众预期今天的减税会以明天的加税作为代价,那么减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此而论,那是不是意味着奥巴马在减税方面的政策最后可能毫无效果? 魏尚进:巴罗的这个观点叫做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o Equivalence),这在学术上非常有名,我想他以后可能会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简而言之,李嘉图等价定理就是说政府通过借债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是零,因为政府发的债券迟早是要还的。如果现在的人是理性的,他们就
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为将来的更高税率做准备。由此,他们特意减少的消费会使政府借钱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意图付诸东流。
但这个逻辑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例如其中一个前提条件是假设老百姓把今天的减税等同于今后的加税。当这些条件不成立的时候,这个逻辑也不会成立。我举个例子来谈,比如说有一些老百姓的收入比较低,他们本身需要花100元去购买衣服和食物,但他们手上只有80元可供支配,结果他们就只好购买80元的商品。假如这时候政府宣布减税,这些人的可支配收入变成了90元,那么这些人是不会把这10元存起来的,而会去继续购买商品,所以这时候减税是可以促进总需求增长的。
刚才说的是理论上的逻辑,现在回到经济现实来谈。现在老百姓把减税获得的钱存入银行,主要是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没有信心所致。打个比方,假如我现在每月的收入是100美元,减税给了我50美元,我获得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但现在经济形势非常不确定,也许我下个月只有30美元的收入,甚至可能会失业。因此,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