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素面不同。
一、含量
和大约80%左右。
学习要求
建议学时 6学时
掌握各种营养成分
主要内容
? 一般成分含量? 水分? 蛋白质? 脂质
? 碳水化合物? 无机质和维生素? 浸出物
二、水分含量与脂质的关系
鱼贝类水分含量高是其易腐败的原因之一。
三、水分在生体组织的存在状态
第二节 水分
基等形成氢键而结合,不能作为溶剂,难于被蒸发和冻结。
了解水产食品原料大致营养成分及含量范围
第一节 一般营养成分
以上,刺海参水分含量83%。贝类原料水分含量较高(80—90%)。
以上只能是各种一般组成的大体范围,不同品种有时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第二章 水产动物原料的营养成分
解,可在组织内部流动,以输送营养素和代谢产物,并参与维持电物质平平衡和调节渗透
因种类而异,在同一种也因个体部位、雌雄、成长度、季节、生息、水域和饵料等多种因
物0.5—1%,水分1%—2%,脂质含量变动幅度较大,有的种类在1%以下,有的在20%以上,
考虑食品的保存性与其水分联系起来考虑,使用水分活度(Aw)即(water
结合水(约占全水的15%—25%)通过与pr及碳水化合物的羧基、羟基、氨基、亚氨
水分和脂质含量之间存在逆的相关关系,含脂质多的鱼类水分含量较少,两种成分之
多数鱼贝肉的水分在60—85%范围之内,偶尔也有超出这一范围的如海蜇水分含量95%
自由水(free water)和结合水(bound water)。自由水占多数,具有作为溶剂的机
鱼贝肉水分(moisture or water)含量为60—85%,pr(protein)约20%,碳水化合
activity)更为适当,aw表示的是M可利用的水分量。因为组成和食品中的水分是以溶质的水溶液状态存在的,一部分的水分被强有力地吸引在溶质的周围,难于被M的发育和繁殖所种用。所以在考虑食品的保存性时,重要的是受溶质影响的水分量的多少。
p
Aw=—— aw值在0—1之间。该值越小,M越难以繁殖。P0
(P—food)的蒸汽压,P0日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
第三节 蛋白质(Pr)
一、含量
粗Pr(crude protein)以包括非蛋白氮or称浸生物氮(nonprotein nitrogen)的含水量氮量乘以换算系数,(水产物通常使用6、25)算出,作食品一般成分分析时,通常以粗Pr表示。
鱼贝类的Pr大部分种类在16%—25%范围内,与脂质相比,种类同的度动较小。但水分在80%以上,含糖质较多的软体类也有在105左右的。
二、鱼贝类肌肉组织
鱼肉电普通肉(ordinary muscle)和暗色肉(dark muscle)组成其肌肉属横纹的骨成,肌纤维中多数为肌原纤维,虽明暗模相互交替。每种鱼的肌节数几乎是一定的,加热后,肌节凝固变硬,而肌隔变成柔软的明胶质,所以肌节容易脱落。
暗色肉存在于体侧线的表面及背侧部和腹侧部之间。暗色肉的肌纤维较细,富含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等色素蛋白质以及各种酶蛋白。(在加工和贮生中有些不良影响,如鱼的加工中要充分净洗,改观色泽增加鱼 的凝胶弹性)鱼体暗色肉的多少因鱼种而异。一般活动性较强的中上层鱼类如鲱、鲐、沙丁鱼和洄游性鱼类如鲣、金梭鱼等暗色肉少,且只限于层暗色肉,称为白肉鱼。
暗色肉的特点:含较多的色素pr 、脂质、糖原、Vvt和E类,因此在食用价值和贮芷性解方面,则暗色肉低于白色肉。
骼肌,由多数的肌隔膜分开的肌节重叠而成。肌节是由直径为50—250μm的组长纤维所构
三、鱼贝类的pr组成
鱼肉蛋白质:1、cell内pr:(1)肌原纤维pr:①肌球蛋白 粗丝ATP肌动球蛋白②肌动蛋白 细丝ATP肌动球蛋白③原肌蛋白④肌钙蛋白(③、④调节蛋白,含量少,与加工贮芷过程中鱼肉质劣变化不大(2)肌浆pr
2、cell外蛋白质(肌基质蛋白)—结缔组织pr1、肌质纤维蛋白质
由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调节蛋白)和肌钙蛋白(调节蛋白)组成。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是构成肌原纤维粗丝和细丝有主要成分,两者在ATP的存在形成肌动球蛋白,与肌肉收缩和死后僵硬有关。
肌动球蛋白+ATP+H2O→肌动蛋白+肌球蛋白+ADP+HsPO4。肌球蛋白分子由重链与轻链两
个部所组成,每一肌球蛋白分子上有3根or2根(白色肉为3根,暗色肉为2根)他子质量不同的轻链。从肌肉制备的肌原纤维用SPS—PAG(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分离测定,可看到按分子质量大小次序排列的肌原纤维蛋白组成的电泳谱。不同鱼类的3根轻链的分子质量 不尽相同,但同一种鱼类是一定的,可以种用轻链的这种种特异性进行鱼种分类鉴定,也可以用此鉴别加工产品的原料种类,防止假昌伪劣。
肌球蛋白的重要性质:(1)APT作用,具有他解腺昔三磷酸(ATP)的酶活性,是盐溶性蛋白。当肌肉在冻芷、加热过程中产生变性时,会导致APT活性的降低or消失;同时肌球蛋白在盐类溶液中溶解度降低。这两面种性质是用于判断肌肉蛋白变性的重要指标。
(2)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粘度增大。
(3)在生理条件下形成丝。在鱼糜制品加工过程中,加2.5%—3%的食盐进行 溃,是利用Nacl溶液从被溃破坏的肌原纤维cell溶解出肌动球蛋白使之形成弹性凝胶。
原肌球蛋白与肌钙蛋白一起,结合在F-肌动蛋白上,形成细丝。2、肌浆蛋白质
由与被产生肌,肉内高解化合物ATP等有机磷酸化合物的糖酵解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水溶性Pr所组成。为cell内骨骼Pr连接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在于肌纤维鞘与肌原纤维之间凤及肌原纤维相互之间)。此外,还包括具有氧贮芷机能的肌肉色素肌红蛋白及存在于核,线粒体,肌浆网等cell内小器官中的Pr。
肌浆蛋白:存在肌肉cell浆中的水溶性(or稀盐类溶液中可溶的各种蛋白的总称。的水,与代谢有关的E,活性很强,在鱼糜败形成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溶性Pr,具有贮氧机能的肌肉色素肌红蛋白及存在于核,线粒体,肌浆网等cell内不器官中的Pr 。
暗色肌和红色肌中红蛋白含量高则区分暗色肌与白色肌的主要标志。3、肌基质蛋白
包括胶原和弹性蛋白,构成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均不溶于水和盐尖溶液中,胶原由多数原胶原分子组成的纤状物质,当胶原纤维在水中加热至70℃以上温度时,构成原胶原分子的3条多肽链之间的交链结构被破坏而成为溶于水的明胶。
4、几种蛋白的分离(利用溶解性不同)
离子强度I表示电解液的浓度,I=1/2ΣCi Zi2 。Ci表示溶液中离子的重量摩尔浓度Zi为离子价。
贝类、软体类、甲壳类等无背椎动物的肌肉中,与鱼肉不同,存在相对活性较强的内因性蛋白酶,由于E的作用,肌原纤维蛋白自溶有变成水溶性蛋白的可能。若不完全抑制E的活性,难以判断所得的结果,上述他离方法就不适用。
在硬骨鱼普通肉的全部肌肉蛋白持质中,分以下三种Pr,各部分所占百分比致为:基质蛋白2—5%。肌浆蛋白20—35%,肌原纤维蛋白60—75%,肌基质蛋白2—5%。
鱼肉Pr组成与哺乳动物(肌浆蛋白30—35%,肌原纤蛋白约50%,肌基质蛋白15—20%)相比,肌基质蛋白的比率少,而肌原纤维蛋白多。所以鱼肉组织比畜肉柔软(易破碎),鱼肉易腐败的变质的原因之一。暗色肌和红色骨的肌浆蛋白,所占的比率比普通肉大。
包括与产生肌肉内高解化合物APT等有机磷酸化合物的糖酵物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有关
四、鱼贝肉Pr中含人体必需Aa的种类、数量均平衡
《水产利用化学》P56表Ⅱ,它的第一限制Aa大多是含硫Aa,少数是Val( 氨酸)。鱼类Pr消化率达97%—99%,lys含量特别高,可以和第一限制为lys的食品互补食用,有效地改善食物蛋白的营养。
第四节 鱼贝类的脂质
一、鱼贝类的脂质含量
影响鱼贝类的脂质含量的因素较多,如环境条件、生理条件、季节、食饵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动。(渔场、渔讯)含量0.2—20%。
根据鱼体中脂的含量可将鱼分为:
少脂<1%,中脂1—5%,多脂5—10%,高脂>10%。
口语中一般分为低脂<5%,高脂>5%。低脂性鱼类:淡水鱼、鲷科、石首料等;高脂(洄游性鱼类):带、鲅、鲐、金枪、鳗等。
据季节分;春、秋。
据生殖季节:产卵前(含高脂)、产卵后(含低脂)。粗脂+H2O————常数
鱼料之间脂质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贮芷脂质含量的差异所致。
二、脂质的功能
贝类脂质的特点:低温下具有流动性,并富含n-3条多为饱和脂肪酸和非甘油三酯等。
热源必需的营养,代谢调节物质,绝缘物质(保温、绝热作用)缓冲、浮力获得。
三、脂质成分的分类和结构
鱼贝类脂质大致可分为非极性脂质(nonpolar lipid)和极性脂质(polar lipid)or贮芷脂质(depot lipid)和组织脂质(tissue lipid)or积累脂肪和组织脂肪。
鱼类脂质:
1、非极性脂质:①中性脂质:脂肪酸和醇类组成的酯(甘油三酯、甘油二酯、甘油单酯)有时也包括烃类。②衍生脂质:脂质分解时产生的脂溶性衍生化合物(脂肪酸、多无醇、烃类、固醇、脂溶性 )。
2、极性脂质(复合脂质):磷脂、糖脂质、磷酸脂、硫脂。据功能分;积累脂肪和组织脂肪。
积累脂肪: 主要由甘油三酸脂组成,营养状态良好时大量地积累在皮下组织,内脏各个器官,特别是肝脏和肠腺之间,运动时成为能量来源。
组织脂肪: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分布于cell的膜和颗粒体中,且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成分, 营养状况较差,也不会被消耗掉而保持一定水平。
四、脂质的组成及分布
1、甘油三酯:
是积蓄脂肪的主要成分,营养状态良好时,沙丁鱼、 鲭、鲣等积存在皮下组织,鳕、鲨、乌贼等积存在内脏各器官,特别是在肝脏中含量多处于饥饿状态时,甘油三酯作为能
源而被子消耗而减少。
甘油三酯是甘油与3分子的脂肪酸(fatty acid)酯链相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当结合的脂肪酸是不同的2种or3种时,称为混合甘油酯.由1分子or2分子脂肪酸结合而生成的甘油酯,分别称甘油一酯、甘油二酯。构成鱼类的甘油酯的主要是甘油三酯。
构成鱼类甘油三酯主要脂肪酸有:饱和酸(saturated acid);具有1个双键的单稀酸(monoenoic acid);具有2个至6个双键的多烯酸。都是碳原子数12—24的偶数直链状脂肪酸。(有时也有奇数碳原子和分枝链的脂肪酸)。
《水产利用化学》P80—81表Ⅱ3、2主要鱼类肌肉中非极性脂质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因素:鱼肉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成因饵料、渔场、渔期、水温、肥满度、成熟度、部位等种种因素面有显著变动。一般来说①淡水鱼的脂质中比海水鱼含有的C16:1 C18:2 C18:3所组成比高,C20:1 C22:6的组成比低的倾向。
②海水鱼随着生息深度的增加,多烯酸的组成比减少,单烯酸的组成比增加。 ③n-3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EPA 5n-3, DHA 6n-3)海水鱼比淡不性鱼贝显著。在比较深海中生息的细鳞鮋、异鳞蛇鲭、棘鳞蛇鲭。日本胸鳍鲷等的脂质也是C18:1 C20:1 C22:1这之类单稀酸显著多,多稀酸少,体现出深海性鱼类的特征,另外,当这些鱼供食用时因肌肉中含蜡酯多的缘故有时会引起腹泻or类似腹泻的症状。(细鳞鱼由与蜡酯无关,也许是因为一时摄入过多的中性脂质,未完全消化吸收而排泻而引起的症状。甘油三酯的脂肪酸分布对多数鱼来说(鲑、鲫、大西洋鲱、鲭、鳐、鳕、)有甘油1—位OH的倾向。①饱和脂肪酸、单烯酸②多烯酸、短链脂肪酸③长链脂肪酸
2、磷脂质
是组织脂肪其含量变动小,主要为细胞膜构成成分,(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多量存在于脑、内脏各器官、生殖腺等组织,肌肉中也有分布。
一般来说,与同一鱼体的甘油三酸相比,磷脂质中C20:5 C22:6一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比例较高,越是脂质含量低的科属n-3 puFA的经例越高。
鱼肉中存在的主要磷酯质是磷酸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
3、蜡酯WE(贮芷脂质)生息于表皮层的鱼类TG为热解贮存形式,中层及深层的鱼类WE为热解贮存形式。
是一价的高级醇与脂肪酸所形成的酯,存在于鱼类中的蜡酯,在醇及脂肪酸中均是C18:1 C20:1的组成比例较高。食用含有多量蜡脂鱼种会引起皮脂溢,所以含蜡酯多的鱼种不易食用。
4、二酰甘油醚
甘油与一价的高次醇所形成的醚称为甘油醚。
鱼类中所含有的甘油醚系甘油的2-位及3-位的OH基与脂肪酸以酯键相结合而形成的二酰甘油醚。
在板鳃类(软骨鱼)的体油及肝油的不 物中存在多量的甘油醚;各类鱼的肌肉中边含有甘油醚,通常在深海鱼的肌肉中食量比较多,食用这些鱼肉有时会能上能下引起腹泻,须加注意。
基结合饱各酸及单稀酸,2—OH结合有我烯酸及短链脂肪酸,以及3—OH结合长链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