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小卷(十三)
时间 / 45分钟 分值 / 100分
第十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历史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让历史学留有宗教神学和神仙鬼怪的踪迹,他热衷于以人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特点来解释说明人的政治行为和事件进程,并努力挖掘事件的更多起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的历史意识 A.体现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B.专注于历史原因的多方面探究 C.立足于希腊民主政治基础之上 D.被束缚在片面的战争观之中
2.普罗泰格拉认为,道德并不神秘,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他指出,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普罗泰格拉的伦理思想 ( ) A.有力地支持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B.为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们继承发展 C.支持了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 D.有破除传统神学观念的启蒙作用
3.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了他被控告的一个理由。这实质上表明两人 A.公开反对原始神灵 B.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C.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D.因违法遭到了惩罚
4.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他认为“如果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的机构”。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 ( ) A.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写照 B.最早提出了权力制衡的理论 C.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度化问题 D.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愿望
1
( )
( )
5.在古希腊,从事绘画、雕塑的人被视为卑下的体力劳动者;中世纪时,画师一般与鞋匠、面包师、理发师等手艺人为伍。写于14 世纪的《佛罗伦萨城的起源及其著名公民传》将一些画师归入“著名公民”之列。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 A.意大利的手艺人蜕变成艺术家 B.文艺复兴提高画师的社会地位 C.人文主义贯穿西欧的各个时期 D.艺术的人文主义获得社会的重视
6.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英国的乔叟运用伦敦方言创作出《坎特伯雷故事集》,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法国方言文学的代表。这表明 ( ) A.拉丁文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 B.教会神权让位于世俗王权 C.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 D.意大利文艺中心地位丧失
7.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种思想主张 ( ) A.谴责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B.强调君权神授、社会契约 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 D.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8.马丁·路德主张:《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威,不承认教皇和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因信称义(得救),教皇和赎罪券均无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须由教会做中介,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等等。这些主张 ( ) A.对天主教会势力无太大影响 B.巩固了文艺复兴的成果 C.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表达了民主政治的理念
9.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了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 )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践行“因信称义”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2
D.主张政教分离
10.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思想自由 B.人身自由 C.推翻专制 D.主权在民
11.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 A.捍卫人道精神 B.倡导人性解放 C.批判专制统治 D.追求民主法治
12.学者舍曼说:“没有哪幅作品比《气泵里的鸟实验》(如下图)更好地展现启蒙运动了。……漆黑笼罩的环境中,实验设备发出的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给每一个人以精神。”据此判断,舍曼认为该作品
( )
( )
A.描绘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B.向天主教会发出了挑战 C.揭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D.蕴含着理性的人文精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装订为3600册书,7.9万多卷,约8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编排,从而构成了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