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

德育原理

绪论

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 一、德育原理的对象 1.不同观点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华中师大,1988)

“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容、过程以及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胡守棻,1996)

“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胡厚福,1996)

2.基本观点

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 (1)德育现象 (2)德育问题

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 基本特征:客观性 语境依赖性 主体性

二、德育原理的任务

(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 (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

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

二、 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德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 的德育思想 《论语》、《墨子》、《孟于》、《荀于》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荀子》

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

.. ..

. .

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

2.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君子尊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献媚;依照正义的标准,直接举出别人的过失,也不是诽谤别人。)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一部最早的德育专著。 “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学校德育比较完整的体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

(二)西方古代的德育思想 德谟克里特:

德育的意义-教育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德育容 -三种德性:很好的思想,很好的说话,很好的行动 德育方法 -用鼓励和说服的言语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 普罗太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反对神意决定道德和法律,认为人通过学习教育,具有知识和道德。

格拉底:

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提出美德即知识,把道德与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 知识和美德都是人先天就有的,教育就是把人的知识和美德引出来。

柏拉图:

有理性的生活也就是有德性的生活,是最高的善。

只有当一个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德性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有德之人。

理想的国家理性占据统治地位,而统治阶级的美德是智慧,武士阶级的美德是勇敢,劳动者阶级的美德是节制,教育就是使各个阶级的人成为有德之人,从而达到各守本位,各尽其职。

亚里士多德:

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二、近代德育学说

夸美纽斯:提出所有的人都可以受教育,而且,“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应该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信仰的人。他在《大教学论》中有“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学校纪律”等专门论述学校德育的章节。

洛克:主以个人力量和现世生活为出发点的道德代替以为基础的道德,重视锻炼坚强意志,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符合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善于处理现世事务的人才。

卢梭:强调对儿童的热爱和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强调以培养祖国公民和爱国主义者为教育目的,注重发展儿童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等。

康德:《教育论》在对教育的界定、体育、训导、心理的训育、道德的冶和实际教育等六个部分都直接或间接论述了德育思想,认定道德教育是最高的教育,不以知识教育为满足。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终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并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

.. ..

. .

伦理学基础上,

三、现代德育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原理开始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凯兴斯泰纳:《品格概念与品德教育》 法国涂尔干:《道德教育论》——德育原理产生的标志 美国杜威:《教育上的道德教育原理》 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道德是理性,是善,也是义务。最基本的道德要素有三种:纪律、对社会群体的依恋以及自主。 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固有的道德,而社会的整合也是建立在社会义务与责任的道德编码的维持之上。

合乎道德地培育儿童的方法,并不是以多么丰富的情感和多么坚定的信念向儿童重复灌输万世皆准的真理,而是使他理解他的国家和他的时代,使他感受到他的责任,把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从而让他准备好在他将要遇到的各项集体任务中发挥他的作用。

中国:20世纪上半叶也有一批德育原理专著出现。如梁启超的《德育鉴》,琦的《德育原理》,吴俊升的《德育原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研究和探索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一面学习和借鉴前联的德育理论、德育经验,一面继承解放前的经验和总结建国后的新鲜经验,为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奠定了基础。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德育理论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大学》所提出的学校德育体系的主要容。 2.如何理解“人”在古希腊德育思想中的地位。 3.简述赫尔巴特关于教学与道德教育关系的思想。 4. 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是什么

5.如何理解德育问题,德育研究中应怎样才能正确发现德育问题。

第一章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问题:

1.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概念与德育的本质的关系怎样 2.德育有何功能

3.如何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第一节 德育的本质 一、德育的概念

(一)词源学和语义学的解释 德:“徝”或“惪” 。 “‘惪’,外得于人,得于己”;( 《说文解字》) “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德”的依据是“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

天之道其犹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经》)

朝闻道,夕死可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道,可道,非常道。

.. ..

. .

道:指普通的最高原则或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道”与“德”合用而成为合成词,则始于春秋战国时的诸子之说。 “道德纯备,智惠甚明”〈《荀于正论》〉、“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苟子劝学》。

荀况不仅将“道”和“德”连用,而且赋予了它明确的意义,即指人们在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出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原则和规。

“德”作为一个单纯词,后被合成词“道德”取而代之,两者的含义是相同的。 育:《说文解字》说:“育,养子使作善也。”《段注》说:“不从子而从倒子,正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易蒙》上则说:“君子以果行育德,“育德”即“养德”,亦即涵养熏品德或培养品德。

“德”的基本概念是指人们合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或规则的在思想意识与外在行为的有机统一;“育”的基本涵则是指人的品德的培养。

(二)德育概念解析

德育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徳品质的教育(《辞海》809);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质;(南师大)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徳品质的教育;(中国大百科)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徳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王道俊)

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质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徳教育。(教育大百科)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檀传宝)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和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鲁洁)

(二)狭义与广义

狭义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育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活动。

广义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需要,有目的地培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制、道德、个性心理品质等几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德育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以一定社会的道德去要求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原有思想品徳之间的矛盾。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三、道德与法律、品德的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 、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 、实现方式和约束力 、作用的围不同 。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彼此渗透,相互补充 。

(二)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 ..

. .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益、协调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规和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同道德的形成过程不同 。

品德与道德有着相互依从的关系。品德的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而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

第二节 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功能的概念 (一)功能与德育功能

功能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畴,是指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

德育功能指德育系统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是德育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功效和能量,是德育的“应能”。

德育功能分部功能和外部功能

(二)德育功能观

德育功能观是指人们对德育功能的看法与观点。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德育功能观。 1.从德育社会性功能方面看: ①立国之本的德育功能观。 ②无功能的德育功能观。 ③社会发展论的德育功能观。 ④社会冲突论的德育功能观。 2.从德育个体性功能看: ①德育的引发功能观。 ②德育的塑造功能观。 ③德育的自我生成观。 ④德育功能的外部控制论。 ⑤德育功能的外结合论。 3.辩证的德育功能观 德育与社会发展 德育与个体发展

二、德育的主要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社会性功能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产生的客观作用,即是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①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②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1、德育的经济功能

指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从层次上来看,德育的经济功能表现:

.. ..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

..德育原理绪论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一、德育原理的对象1.不同观点“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华中师大,1988)<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pl3d8twyv0a0pl1szsm0n19a8hr9t00gx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