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复习总结打印版 给力中医药!大家加油哦! 11470
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1.中医学发展及著作
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
东汉时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部分,称“方书之祖”,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丰富了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金元时期出现了医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东垣-温补派,朱丹溪-滋阴派。
清代的王清任,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2. 中药学发展及著作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学著作, 《新修本草》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本草纲目》集本草学大成之著作,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本草学的成就,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与外界环 境的密切关系,这种整体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本身是一整体 人与自然相统一 人与社会相统一 (二)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在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 化不同,既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不相同。 具体体现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时可以表现出相同或 类似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同或近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就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第二章 阴阳五行
(一)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以代表相互关联、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和现象,又可以用以说明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1)属性相对(2)相互制约(3)相互排斥 2、阴阳的互根互用(1)相互依存(2)资生促进
3、阴阳的消长平衡(1)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2)皆消、皆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1)渐变 (2)突变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促进和助长作用。 2、相克: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和制约关系。 3、制化:相生和相克的结合。 4、相乘:五行相克太过为害。 5、相侮:五行反克为害。
第三章 气血津液: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第一节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之一。
(一)气的运行:升降出入--气机。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具体体现
(二)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三) 气的分类:
1、从生成来源分:肾中精气;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之气;肺吸入的清气。 2、从分布部位和功能分
(1)元气 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2)宗气
(3)营气 功能: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 (4)卫气 运行于脉外之气,相对营气
功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第二节 血 功能:营养和滋润作用;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第四节 气血津液关系 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生血: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血 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营气 气为血帅 行血:血液运行主要靠气的推动
摄血:气对血液有统摄和约束作用,使其循于血管之中不致溢出脉外 载气:气为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而运行全身
血为气母 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补养气而保持充盛。 气属阳,津属阴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 津能载气
血与津液:血来源于脾胃的水谷精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津血同源” 第四章 脏腑经络 脏腑古称“藏象”
第一节 五脏 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一)心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2)主神志: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汗为血之液),其华在面 [ 附]心包又称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二)肝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
(2)主疏泄:疏泄指疏通、条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1、调畅气机 2、调节情志 3、促进消化 4、疏通水道 5、调理冲任(冲脉与任脉) 2、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在体合筋,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其华在爪 (三)脾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运指转运输送,化指消化吸收。 运化水谷精微 运化水液 (2)主升清:“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 (3)主统血: ﹦气摄血 2、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其华在唇 (四)肺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主声音 (2) 主宣发肃降:宣发即宣布发散;肃降即清肃下降。
宣发表现:排浊气;水谷精微和津液;卫气
肃降表现:吸清气;水谷精微和津液;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通调水道:疏通调节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2、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在体合皮,在窍为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其华在毛 (五)肾
1、主要生理功能(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 升清降浊,生成并排泄尿液 主水 促进、肺脾等脏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3)主纳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2、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在体合骨,在窍为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其华在发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似腑而功似脏
*既是六腑又是奇胆之腑的是 胆 。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络--经脉别处的分支 第一节 六淫
一、六气和六淫的概念: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的总称。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邪 致病特征: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二)寒邪 致病特征: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收引、凝滞、主痛 (三)暑邪 致病特征: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四)湿邪 致病特征:1、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遏气机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五)燥邪 致病特征: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六)火邪 致病特征: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耗气伤津 3、生风动血 4、易致肿疡 5 、易扰心神 第五节 痰饮和瘀血
一、痰饮(一)概念:痰饮是机体津液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稠厚为痰,稀薄为饮,合称为“痰饮”。痰为广义和狭义之分。(脾为生痰之源)
(二)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运行,影响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
4、致病范围广
二、瘀血(一)概念:是血运失常,血液停滞而成的病理产物。
(二)形成 :1 、离经之血形成:脉管完整性破坏;脾气固摄无权; 热迫血行。 2、脉中瘀血形成:气虚;气滞;寒;热。 (三)致病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