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侠义精神和民族大义
08汉本2班 杨翼菁 学号20080512069
摘要:金庸小说风靡至今,近几年更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上的武侠小说。但是读者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更为着迷的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英雄侠士。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人物的侠义精神及其民族大义做出分析,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
关键词:金庸 武侠小说 侠义精神 民族大义
正文:金庸是武侠小说界公认当之无愧的大师。其创作的著作虽只有13部长篇小说,1部中篇小说《鸳鸯刀》和1部短篇小说《越女剑》,但金庸小说自上世纪50年代一出世就热,并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港台、东南亚及80年代以来的神州大地,火热了半个世纪至今长盛不衰。而且从空间上看,“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柳永我看都不及金庸小说的影响范围。金庸小说上至老人,下到小孩,不管是看电视知晓的,还是读其小说知道的,在中国乃至世界对他们的影响力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金庸小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陈墨先生就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①金庸小说中重点塑造了一系列救民于水火的侠义英雄形象,如郭靖、杨过、萧峰等。并把他们安排在一个真实的历史环境中,以历史的真实烘托人物的精神内涵。并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宗旨贯穿于其中,继承了《史记》、《水浒传》所歌颂的侠义精神,拓展了侠义精神的内涵,从而并把这种传统的民族精神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一、金庸侠义精神与传统侠义精神的关系
传统的侠义精神往往是轻生命,重信诺,锄强扶弱,惩恶扬善。从本质上来说,这种侠义精神仍未脱离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框架,侠士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传统的封建道德,正义中透射出浓厚的忠君或报恩思想。就这一点而论,旧的武侠小说在表现行侠仗义的同时,又成为了封建社会的载道文学。
金庸的小说很精彩地塑造了一系列侠义英雄形象,其塑造的形象既张扬了侠士的自由个性,又不完全受那种“ 忠君报国”、“除暴安良”之类框框的限制,使其小说在旧武侠小说的灰烬中腾空而起,犹如凤凰涅槃,创作得非常成功。
《神雕侠侣》中的鲁有脚,武功并不算一流,但就是因为他领导丐帮抗击蒙古,所以人人也称他“鲁老侠”。为什么金庸会如此安排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金庸的观念里,一个人若要成为侠,不在于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为百姓做出贡献,是怎样的贡献;或是他为正义,为他人做出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的“侠”相比,金庸赋予“侠”更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二、金庸小说中“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的侠义精神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我的印象中,这句话是郭靖反复重复的。同时这句话也是金庸老先生在为其小说塑造侠义形象时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飞狐外传》的后记中,金庸曾写道:“在我所写的许多男性的人物中,胡斐、乔峰、杨过、郭靖、令狐冲这几个是我比较喜欢的。”②而在这些作品里,我最喜欢的是郭靖。
郭靖是金庸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三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虽然在《射雕英雄传》中年轻时的郭靖是一个憨厚老实又
显得有点笨拙的人物形象,但他的一生却也始终贯穿着国仇家恨。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金庸说“郭靖在大关节上把持的很稳。”是的,只要是关乎民族大义、国家存亡的大原则,郭靖是从来不含糊的。在《射雕英雄传》里,他在蒙古长大,对蒙古人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包括和拖雷结拜,与华筝订婚,替成吉思汗西征等等。但是当蒙古覆灭金国之后,又欲吞并大宋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投入抗击蒙古大军的洪流中。在《神雕侠侣》中,他与黄蓉共守襄阳,鞠躬尽瘁。在《倚天屠龙记》中,襄阳城破,他夫妇二人双双自尽殉国。直到这里,郭靖“大侠”的形象才算是塑造完成了。他的一句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被引为经典,当然他本身也是在实践着这句话。我记得在看《神雕侠侣》的时候,他曾对杨过说过:“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③在我看来,以郭靖的武功,在城破之日自保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他最终却选择了自尽,这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也表明了他履行自己的那句座右铭的决心。为成全大我而牺牲小我,这是 “侠”的精神。郭靖赴难,正是“侠”的体现,所以无愧于江湖上人称“郭大侠”。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中评价道:“对于郭靖那样舍身赴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侠,在道德上应该有更大的肯定。”④
以上内容是谈的金庸小说里的侠义精神,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其小说里的民族大义。
也许是因为金庸常年生活在当时为殖民地的香港的关系,“民族大义”往往成为其作品的主轴。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清朝的民族矛盾和民族融和,一直是他极力渲染和关注的。
在《鹿鼎记》中,韦小宝是其主角,他是一个扬州妓院长大的孩子,当他问他妈妈他的父亲可能是谁时,韦春芳道:“那时你娘我标致的很,每天有好几个客人,我怎么记得这许多?” “汉人自然有,满洲官也有,还有蒙古武官呢……”“那个时候有个回子常来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里常说,我家小宝的鼻子很好,有点儿像他。”韦小宝道:“汗满蒙回都有,有没有西藏人?”⑥金庸安排小宝这样一个扑朔迷离的身世,说他的父亲是汉满蒙回人都可能,这并不是故意的,在我看来,其实这就是金庸想表达的一种民族的大融合,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不管是藏族还是蒙族,还是维族,满族,他们和汉族人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而在面对选择康熙还是天地会的时候,他两难了,康熙是他的兄弟,天地会相当于是他的一个家,但他想的并不只是反清复明,他对康熙有义,对天地会更有义。他的心中知道,只要能天下太平,小玄子当皇帝不也很好吗?
如此轻描淡写的一句,实则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皇帝不管是满人做也好,还是汉人做也好,只要能为中华民族办点实事的都行。
金庸先生是很提倡民族融合团结的,与其说是借韦小宝来向我们展开这种精神,倒不如说是金庸先生自己的“民族大义观”。
提到“民族大义”,我们就不得不想到《天龙八部》这部作品。《天龙八部》可谓气势恢弘,场景波澜壮阔。金庸在这部作品中写到了吐蕃、西夏、北宋、辽等民族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缠,让人仿如置身于历史斗争中,这是旧武侠小说不能比拟的。但他并未只让读者对历史一饱眼福,写到最后,突地笔锋一转,竟让顶天立地的萧峰于民族矛盾进退两难。
这是萧峰俘虏耶律洪基后,两人间的对话:
萧峰道:“是要陛下答允立即退步,终陛下一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越过宋辽疆界。”
??
耶律洪基脸色甚是阴森,沉声道:“你们胆敢胁迫于我?若我不允呢?” ??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⑤
这一段描写便可看出萧峰以民族大义为先的精神。萧峰有着契丹人的血统,但他从小被汉人收养,接受的是汉人的教化,穿的是汉人的衣服,学的是汉人的风俗礼节。我觉得金庸这样写,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意向我们传达各民族和平共处的原则。萧峰则充当了一个和平使者,用生命换来了宋辽数十年的和平。这不能说他对契丹族不忠,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正好迎合了千百万契丹士兵的想法。于是契丹士兵可以庆幸免遭杀戮,更可以与自己的妻子父母团聚。但萧峰不能辜负了汉人的养育之恩,也不能忘掉自己的宗族,他唯有选择自杀,牺牲小我,成全了数百万人的性命,并给宋朝残喘的时间,天下百姓也从此免受铁骑的践踏,茫茫大地少了多少森森白骨!这是何等的民族气节呀,我在想如果萧峰并非虚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那他必然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正是因为金庸小说中存在的侠义精神和民族大义的光芒,让我们对他的小说如痴如醉,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金庸的小说之所以无数次被搬上荧屏,几乎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武侠语言,除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外,更为重要的还是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的虚实结合。不难觉察,当我们看到袁承志奋勇击杀清兵、郭靖浴血抗敌时,心里恐怕都有一个感触:他们都是为和平而战!这个大概便是当时饱受历史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心里的归宿和现代人们对于和平的热爱之情的情感表达吧。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经典之作犹如茫茫夜空中的北极星,指引着我们寻找心灵的港湾和精神的寄托点。
参考文献:
①《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 陈墨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5 ②《飞狐外传》后记 金庸 著 广州出版社 2003 ③《神雕侠侣》第21回 金庸 著 广州出版社 2003 ④《笑傲江湖》后记 金庸 著 广州出版社 2003 ⑤《天龙八部》第50回 金庸 著 广州出版社 2003 ⑥《鹿鼎记》第50回 金庸 著 广州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