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石漠防治新思路 ——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
唐金刚 周传艳 罗时琴 潘高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普定县石漠化现状及长期以来石漠化防治不能取得突破的原因,对转变石漠化防治思路进行了探讨,从生态补偿、发展体验式旅游业、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经济植物产业化、石漠化防治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 【期刊名称】贵州科学 【年(卷),期】2012(030)003 【总页数】7
【关键词】 石漠化;生态补偿;体验式旅游;普定县
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岩溶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干扰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岩溶地区因其极端脆弱和独特的发育过程而备受国际重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贫困、水土流失及“固化”CO2等(Wang,2002)。岩溶石漠化作为贵州省首要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地区可持续发展,使贵州陷入“贫困陷阱”。贵州岩溶山区石漠化从总体上呈增长态势,本世纪初贵州石漠化年均增长933 km2(苏维词,2002)。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石漠化的发展势头得到初步遏制。2006~2010年国家级项目如973计划“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的实施,以及贵州省和地市级各类科研项目的开展,从分布危害、成因机理、治理难点、经济模式、对策建议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2008年来,在国务院“十一五”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和地方政府带动下,贵州省共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5 549 km2,并探索出较为成功的“晴隆模式”、“长顺模式”
等。“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投入,安排专项资金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贵州省有石漠化治理任务的78个县将全部得到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石漠化治理工程在贵州实现全面覆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构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我国岩溶石漠化科研工作者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生态经济模式,实施了典型示范工程并取得不错的成效(王明章等,2005;熊平生等,2010)。但从整个岩溶地区的石漠化防治效果来看,成功的生态经济模式尚未进行有效的辐射推广,基本只在试点范围发挥作用。这与岩溶地区生态系统异质性有一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石漠化防治陷入了生态经济模式的“定势”。笔者认为岩溶石漠化防治需转变观念,应从完善生态补偿、发展体验式旅游业、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经济植物产业化、庭院经济发展、岩溶石漠化防治教育等方面同时推进。本文以黔中普定县为例,分析岩溶石漠化防治的症结问题,并阐述新的防治思路。
1 研究地概况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东经105°28'~106°00',北纬26°09'~26°32',东西长51.9 km,南北宽38.8 km,土地总面积1 091 km2。东接安顺市、南交镇宁县、西靠六枝特区、北抵织金县。距市级所在地安顺市28 km,距省会贵阳市约120 k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少,具有冬暖、春干、夏无酷暑、秋凉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在1 396.8 mm。雨季主要集中在4~10月,月平均降水在100 mm以上,占全年降水的
91.7%,年蒸发量为900 m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79%。年平均气温为15.1℃,1月平均气温为5.2℃,7月平均气温为23℃;≥0℃平均年积温为5 530.5℃,≥5℃平均年积温为4 954.6℃,≥10℃平均年积温为4 258.2℃。极端最低气温-11.1℃,极端最高气温34.7℃。年平均日照时数1 202 h,全年无霜期286 d。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旱、冰雹、倒春寒、暴雨等。
普定县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向南倾斜的斜坡地带,大地构造上为华南台块的一部分,属上杨子地台褶带的中部,黔南古陷褶断束,黔西山字型构造体系前面弧顶及其东翼。县境内三叠系、二叠系碳酸盐广泛出露,峰林、峰丛、溶洞、暗河、洼地、溶斗、盲谷等岩溶地貌到处可见。全县碳酸盐岩出露面积863.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9.2%。共有7个土类(石灰土、黄壤、水稻土、山地棕黄壤、紫色土、潮土、山地灌丛草甸土),24个亚类,53个土属,127个土种。其中以石灰土的比重最大,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63.7%。代表性植被是石灰岩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针叶树种也常混生于其中。较大面积分布着岩溶藤刺灌丛和山地草坡。
普定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见表1,共辖5个镇、2个乡、4个民族乡。常住人口由1990年的34.14万人,增长至2010年的45.96万人,平均五年增加3万人,五年增长率为7.7%。民族有汉、苗、布依、仡佬、彝等。人口密度421人/km2。接近贵阳市乌当区人口密度(427人/km2)。
地区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19,550万元,增长至2010年为304,844万元,是1990年的16倍,平均每五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573元,增长至2010年为6,633元,是1990年的12倍,平均每五年增长约1.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