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纪录片《输家赢家》导演专访(原稿) — Windows Live
德国纪录片《输家赢家》导演专访(原稿)
谁是输家?谁是赢家?
——专访德国纪录片导演乌里克·弗兰克与迈克尔·吕肯 李乃清
摄影/沈煜
“他们怎么来的?我们一点儿也没察觉,他们突然出现了,就像蚂蚁一样,越聚越多。”
德国多特蒙德市,造价6.5亿欧元的“帝座”曾是世上最先进的炼焦厂,投产8年后于2000年熄炉停产。2003年初,山东兖矿集团以6000万欧元买下“帝座”全部技术专利,并以每吨15欧元的价格购入该厂所有设备。
紧接着,400多名中国工人漂洋过海来到这里,拆迁整座炼焦厂,将其运往中国。在两位留守“帝座”的德
国老工人眼里,这群“蚂蚁”的工作热情令人惊诧: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每月挣400欧元,却干着德国人给4000欧元也不愿干的工作;德国人以为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们居然一年半就完成了……
2003年至2004年间,德国导演乌里克·弗兰克(Ulrike Franke)与迈克尔·吕肯(Michael Loeken)跟踪拍摄了整个拆迁过程,2006年完成纪录片《输家赢家》。2007年,该片夺得芝加哥国际纪录片节至尊荣誉大奖、休斯敦WorldFest外语片金奖、加拿大Hotdocs最佳国际纪录长片等数项大奖。10月13日晚,“真实中国·影院计划”重磅推出《输家赢家》,两位导演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把德国工厂装进中国箱子
弗兰克和吕肯是鲁尔工业区土生土长的纪录片人,夫妇二人是一对默契的工作搭档。
2003年春,一个迷你中国城空投般出现在他们家乡,吸引了两人注意。“这些中国工人住在集装箱临时搭建的房子里,里面有自己的办公室,给人感觉像个微观小宇宙,非常奇特。”
嗅着炼焦厂气味长大的弗兰克,闻听“帝座”
被中国人收购,立刻意识到,“两种迥异文化将在这片厂区相遇,那将是奇特而有趣的,但也是严肃且悲伤的,戏剧究竟会如何上演,人们却无从设想。我们相信,通过他们的‘小故事’,人们将看到这个大时代的面貌。”
弗兰克和吕肯以最快的速度加入工厂的日常运作,熟悉德国工人的工作和习惯,随后尝试与中国工人接触,初始时他们被误认为监工,但不久后,信任代替了疑虑,中国人接纳了这两名“额外”德国人和他们的摄影机。 片中,面对操着简陋工具而来的中国人,德国工人莱纳和维纳存有习惯性的心理优势:他们建造了这座世上最现代化的工厂,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中国人的劳动安全意识令他们瞠目——无论工人还是领导,没人知道安全施工最基本的常识:厂区工地上,违规操作随处可见;室内室外、电线垂陈,然而中国工人却穿梭其间,处之泰然。“谁接的电线?这怎么能行?!”莱纳抓着电线,激动地追问着。中国工人面面相觑,露出不解的笑容。
“你们这样是做不成的!”莱纳恼火而无奈。一名中国工程师立刻向他介绍起我们的“战绩”:“18年前,我们在慕尼黑拆卸了纯达普摩托车厂。1987年,我们在卡塞尔拆卸了AEG公司冰箱压缩机生产线。这是我们公司的标志‘中机建设’,你懂中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