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
[摘 要]毛泽东的文化大众化思想是其新文化思想中最为突出的部分,这既与他饱读诗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分不开,更是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的结果。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要有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愈加发挥其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文化建设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方面阐述了文化的本质:“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且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本文主要是从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的来源、涵义探讨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一、文化大众化思想的来源 (一)理论来源
毛泽东作为思想文化方面的大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颇有研究,无论四书五经还是二十四史,包括四大名著他都有涉猎。在这些古籍中,毛泽东最经常引用《孟子》、《论语》中的语句和典故。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更是一种高级的文化形态,它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功能及产生、发展的规律。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对文化进行了科学定义。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文化,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还要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且中国当时的经济濒临崩溃,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文化必须走大众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要求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二)实践来源
关于文化大众化的讨论和实践首先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运动,这一运动主要是为了改变中国传统文化贵族化的状态,使之在各个方面更符合民众,更贴近社会,拉开了中国文化大众化讨论的序幕。此后进行的关于文学阶级性的讨论则更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大众化观念的向前发展,而成立于1930年的左联促使了文化大众化讨论的全面展开。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大众化从一种文化活动上升为抗日救国运动,一大批弘扬民族精神、宣扬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1936年由共产党文化界人士掀起的新启蒙运动,使文化大众化讨论更加深入,围绕着文艺为谁服务这条主线,致力于分析如何实现文学对
大众的宣传、教育和动员。毛泽东认为,关于文化大众化的讨论对当时的人民群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他也是通过对这种讨论的关注逐步形成了他的文化大众化思想。 二、文化大众化思想的涵义
(一)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文化的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而存在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文化的根源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也就是艺术源于生活。“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文学艺术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东西进行加工、修饰、提炼,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文艺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工作中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才能创作贴近人民生活的作品;还应具备正确的态度,由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特点,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长期耐心地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 (二)文化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法可知,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同时文化又服务于人民群众,换句话说就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文化需要,并且决定了文化按照他们的需要而服务,最终又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只有做到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文化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工作对象的问题,即“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立场问题。在当时来说,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就是要为四种人服务,即工人、农民、人民武装队伍、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这四种人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然而,不少文艺工作者出身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创作作品时尚未完成从有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转变,作品中带有不少剥削阶级的色彩,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大部分出身于农民的工人阶级也没有文化,因此,革命文化就要成为包括前面提到的四种人在内的人民大众的文化。 三、文化大众化思想的现代启示
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要沿着文化大众化的道路前进,要深刻体会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的基本内涵,(下转81页)(上接79页)并结合时代特征指导实践。
(一)文化要倡导人民民主,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真正实现权利为人民所有,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否定,它第一次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实现了人类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因而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体现民主精神。“民主精神是指一种文化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公众生活中所具有的以人民为主体、以公意为依归的精神品质”。如果说封建剥削制度反映的是一种专制的精神,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反映的就是一种民主精神,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是大众化的文化。它鼓励人民群众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有各种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
的自由权利,“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毛泽东的这段话是对文化大众化思想的最好解释。 (二)文化要发挥宣传群众、教育和鼓舞群众的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应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在今天看来就是文化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广大人民群众,这与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十分相符,不同的是时代发生了变化,文化大众化思想在服务人民群众时要发挥不同于革命年代的作用。首先要向人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让人民群众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差别,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要对外来文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其次,文化还要起到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党的十八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是对以往文化建设成果的肯定。因此,在努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要根据国情,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创作源泉,创作属于人民的文学艺术作品。还要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努力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待西方文化“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最后,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要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与时俱进的文艺作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