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毕业典礼致辞
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不少宝贵的经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这样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经历中。08奥运留下的经历,别仅是金牌数的第一,别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经历,别仅是首领的挥手,别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别仅是女兵的微笑,别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经历,别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奇特,别仅是中国馆的雄伟,别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经历了你们的别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经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具G2的新词,它将永久成为世界新的经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害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经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降中国人民的坚毅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经历的别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兴许使你们一样感觉渴与饥,留给你们经历的,别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进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经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兴许记得“考前袭击而带着忐忑别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 ,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兴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别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兴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说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布满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兴许记得人文素养说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无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少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双眼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兴许“记得向喜欢的少女表白被拒时心里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说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聆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拾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经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兴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经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 “雨”,今天兴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假如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大概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落使你们生气,以后兴许你会觉得“别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经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 “喝开水”,从喧闹和愚蠢中,你们经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经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以后有一天,兴许当年的经历会让你们咨询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依然哥的寂寞?
友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经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找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记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 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 ——是啊,我也得时时拷咨询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基本上小少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庸,却分外漂亮;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制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谈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依然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别去的经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严寒的冬天手足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固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别赚学生一分钞票”,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别中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对于校园丑陋的经历。只要我们共同经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漂亮。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别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麻烦可能会越来越多,思考的咨询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受到有些措手别及。” 也许你会挑选“胶囊公寓”,或者别得别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惟独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足印。请记住,以后你们似乎别再有批判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似乎也可不能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久别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以后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 “什么是母校?算是这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别许别人骂的地点”。多么朴实精辟!
友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经历。假如咨询你们对于一具字的经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别喜欢“被就业”、“被坚毅”,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毅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友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经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不记得根叔的唠叨与琐细。虽然你们别喜欢“被”,根叔依然想强加给你们一具“被”:你们的以后 “被”华中大经历!
阅读提示
“根叔”火了,从校园里火到了校园外。
“导火索”是他在今年6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对于“经历”的精彩致辞。16分钟的演说,被现场7700多名学子的掌声打断30次。学生们自豪地说:我们早算是“根叔”的“粉丝”。
这位“根叔”别是别人,正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
什么原因叫“根叔”?“根叔”是怎么样炼成的?面对疑咨询,“根叔”的回答简单而谦逊。 喜欢与学生面对面
“有了真诚,就会有一份自信” “那个致辞,事实上不过很小、很一般、很寻常的事,相信不少大学校长的致辞也很好,我的不过其中一种风格。
在上海工作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2005级毕业生张春雷,提起“根叔”依然觉得那样亲切:“李校长向来与学生走得很近,每学年都会举办三次‘校长与学生面对面’的大型交流会,还会别定期地与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他的演说之因此能这样动人,并别是刻意的,这算是平时最真实的校长。”
可是,当上校长后,“根叔”之路并别太好走。
“学生对我曾经有特别尖锐的批判,比如‘学位门’事件。”李培根所说的“学位门”事件发生在2007年,当时很多华中大本部学生对母校给两个独立学院的部分毕业生颁发相同的毕
业证和学位证表示别满,并演变成校内论坛上激烈的“口水战”。“根叔”别断在论坛上发帖回应、解释,并与学生进行凉爽见面会,终于平息了争议。
学校食堂答应“别赚学生一分钞票”,但2008年下半年华中大食堂饭菜价格上涨,同学们别理解。“根叔”又进行凉爽学生见面会,请后勤集团有关负责人“晒账本”,并且表示要做好对困难学生的补助。说的话在情在理,自然赢得学生的理解。
一次次学生见面会,缩短了校长与学生的距离,李培根校长也渐渐变成了同学眼中的“根叔”。
“一具校长敢别敢面对学生,我想首先要有一份真诚,有了真诚,你会有这么一份自信。”李培根如此解释什么原因喜欢跟学生面对面交流。
张春雷对此印象深刻。2008年,他作为学生记者专访了李培根。“原定半个小时的采访时刻,李校长为了把咨询题解释清晰,花了两个多小时,把下班时刻都耽搁了。交流中我感觉最强烈的算是平等和尊重。” 关注特殊的学生
“他们成为我心中抹别去的经历”
“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喧闹和愚蠢中,你们经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经历了责任和良知;” 这些流行而亲切的话语,一下子填平了“根叔”与学生之间的“代沟”。
华中大软件学院2006级毕业生李勉说:“‘根叔’的演说中用到的词语都很时髦,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在现场时时间刻都被感动包围着,为自己身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而骄傲和自豪。”
他的同学周超说:“我向来心情澎湃,眼泪在双眼里打转。每一句话都说到我的心坎里了,没有一点官腔。结束时,全场同学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自发站起来齐声呼喊‘根叔、根叔’,场面真的很震撼。”
这些“时髦语”基本上李培根自己写的吗?“别仅是我想的,是我写的,而且是我一具字一具字敲到电脑里的。”李培根引用的那些络流行语,来自平时的留心。 致辞中提到的每一名学生,都有一段与“根叔”单独接触的记忆。比如“吉丫头”——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级工艺设计系黄佳嘉,她创作的系列漫画《我们基本上小少年》在上受到热捧,一些媒体进行了报道。李培根看到后,在今年3月24日特意把她和一些同专业的学生叫到一起,开了一场交流座谈会。“吉丫头”清晰地记得,“他始终保持着灿烂的笑容,就像一具邻家大叔,没有一点架子,和气可亲,原本还有些紧张的我彻底就放松了。” “后来,李校长还为我争取破格保送本校研究生的名额。我的不少漫画灵感都来自校园日子,特别希翼能留下来读研,把漫画真正做好,别让‘根叔’失望。”
实际上,别论是成绩优异或有特殊才艺的学生,依然家庭困难或身有残疾的学生,或者瘾青年,李培根都对他们倾注了分外的关怀和关注。“他们依然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别去的经历。” 只给自己打70分
“时时拷咨询自己的良心,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在毕业致辞中有如此一段话:“‘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咨询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听到这个地方时,现场许多同学感动得泪流满面。
关于自己到底为学生做了什么,李培根总是避而别谈。他内心始终装着的,是他还能为学生做什么?“我希翼做得更好。”李培根说。关于自己做校长的成绩,他只打70分。 另外30分缺在哪?他说:“比如‘以学生为本’,很好说,但是真正做到很别容易。惟独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深入到广阔干部和教师的心中,那才行。这一点上,我们差距是
比较大的。”
在这位教授出身的校长心中,最需要他关怀的是学生。
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公式事实上很简单,“一流的学生加一流的师资”,李培根向来认为,妨碍学校声誉的最重要因素是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而别是经费、课题和论文。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大学的名片,要给他们持续的、终身的人文关心,“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全然任务”。 他坦陈:“如今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距离越来越大了。在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的妨碍下,虽然有一些教授还是一心做学咨询,但也有一些教师忙于功利的情况。很多教师一上完课就走,和学生课外交流得很少。”他希翼,能经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缩短这种距离。 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深受触动:“李校长的毕业致辞在学生和社会中反响很大,是因为他是专心在说,别是站在官员的立场上说官话,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专心与学生进行对等的互动交流。学生在他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