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段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更懂得母爱的伟大。
2.让同学更加喜欢语文,喜欢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方法
教授法、朗读法,背诵法。 课前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课文第4自然段出现了两个多音字,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正确读音。 如“露(l^u)出”的“露”,有“l^u”和“l)”两种读音,在课文里应读“l^u”,不读“l)”,意思是显出来,现出来。一般读“l^u”时用于口语。又如:“像一块石头似(sh@)的”中的“似”,有“sh@”和“s@”两种读音,在课文中应读“sh@”,不读“s@”,意思是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
课文第5自然段出现的生字,其中“躯”、“搏”、“浑”,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与“驱”、“博”、“混”几个同音字的区别。可以一边对照字形和字义,一边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正确组成词语。
例:躯(身躯) 驱(驱使) 博(博物馆) 搏(搏斗) 浑(浑身) 混(混水摸鱼)另外,生字中“巢”和“拯”都是翘舌音。“拯”不要读成“ch7ng”。 二、新课学习 启发谈话:
麻雀是一种很常见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注意它。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出示课件)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自学生字。反馈生字自学情况。默读课文,弄清课文里的几个角色,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麻雀老麻雀猎狗。理清文章条理,请学生口述练习:文章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再读课文,看看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关心谁?为什么?能不能从课文找依据?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从总体上谈感受)。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故事中被描述的是哪三个角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明确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中被描述的人物有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它们之间,小麻雀是老麻
雀的孩子,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在了解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看一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哪几段是描述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由此,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划出结构段。(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第4、5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讲了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的故事。这两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其它课文部分,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述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6、7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述了小麻雀得救,猎狗被带走的情形。)在进一步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出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归纳。如:第一段(1、2、3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分清主次内容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第二段(4、5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第三段(6、7自然段),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小麻雀得救,我带走了猎狗。 三、结论总结
老师回顾总结,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麻雀,知道了课文内容的大意,了解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的故事。 四、课堂练习
1.默读本文。
2.说一说本文的中心内容。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抄写生字词三遍。
六、板书设计
麻雀
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述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
第4、5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讲了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的故事。
第三段(6、7自然段),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 段意是:小麻雀得救,我带走了猎狗。